影片通过阵营的冲突、立场的冲突、人物肢体冲突和内心冲突,把人物塑造的有血有肉,把故事讲述得真实可信(必须承认部分情节还是有夸张的戏剧成分,比如金判秀朝鲜语的飞速进步)。
特别是柳代表和金判秀这对人物关系的刻画十分成功,开始两人互相看不上眼,中间还有过误解,最后不仅成了朋友,还为了词典肝胆相照。
本片开头,柳代表的包被金判秀偷走,好不容易追上了,发现金判秀抱的是一个枕头。
本片中段,学会认字的金判秀读文学读得热泪盈眶。
这一刻,他成了柳代表。
本片末尾,柳代表被警察追捕,也是抱的一个枕头。
被捕后,他学当初的金判秀说“没有这个枕头我就睡不好觉呢”。
这一刻,他成了金判秀。
任务有转换,使命也有传承。
cr:哈姆谢特
语言是民族的精神,韩国根据真实事件改变的电影《词典》,反映了在日本占领统治韩国时期,不甘屈服的青年对日伪政府的抗争和对语言的收集和保护。
2019年3月1日,恰逢韩国发起日本占领下的独立战争100周年。
这部主旋律电影,虽然仅聚焦一本《词典》的编著,却荡气回肠,让人感受到那个年代的青年对于国家独立的斗争和勇气。
1940年左右,日本人占领韩国后,禁止韩国人说韩语,在学校里要求学生说日语,妄图消灭韩国的语言,从精神上彻底统治韩国。
对于韩语运营的杂志社也严加禁止。
柳廷焕,父亲是一家亲日的校长,身为朝鲜语学会的代表,看到一些年轻人不说韩语改说日语,痛心疾首,下定决心收集各地方言,编著一本《朝鲜大词典》,保留住韩国的语言和文字。
金畔守,监狱惯犯,为了两个小孩的生活艰难挣扎,却误打误撞加入朝鲜语学会,成为保护词典草稿的勇士。
影片展现了年轻人如何抗争,如何受到日本政府的搜查和压迫。
也有同志的背叛和生活的艰难。
但这并不影响各个职业的人成为为民族独立而斗争的兄弟。
日本对朝鲜的统治,是一段非常黑暗的历史,柳海真的表演时不时的引人发笑,直到最后拼尽全力护住词典草稿,倒在血泊中。
《词典》是很简单的故事,却表现的非常具有悬念和吸引力,牢牢地抓住观众的眼球,有欢笑也有泪水。
或许这就是真正的历史,虽然很艰难,每个人都在努力的活着。
不得不承认,韩国有一些非常优秀的编剧和导演。
一部主旋律电影,拍的比抗日神剧,手撕鬼子,裤裆里面塞手榴弹好了不止几百倍。
更多的时候,抗日神剧,虽然打鬼子打的很爽,却显得很假很荒谬,这是对那些逝去的烈士极度不负责任。
只有真正接近历史真相的影片才能足够震撼人心。
一个很淡又很美的小众电影公衆號:凉心评(文中图片来源《 词典 》,侵删。
)本文版权归作者 凉心评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在禁止使用朝鲜语的20世纪40年代,京城一家电影院的检票员金畔守(刘海镇饰)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朋友的安排下到一间书店打工,而店主正是朝鲜语学会代表柳廷焕(尹继尚饰)。
在书店工作一段时间后,金畔守慢慢发现,书店中的职员全都是朝鲜语学会的成员,他们正在秘密编纂一本词典。
一开始,他对这编朝鲜语词典一事不以为然,但他的子女的遭遇让他醒悟。
这个不求上进的文盲,终于决定睁眼看世界。
他开始刻苦学习朝鲜文字,也真正意识到了编纂词典的意义
对于主旋律电影,很多人往往嗤之以鼻。
然而近年来,随着类似《战狼2》和《流浪地球》这种叫好又叫座的主旋律片相继问世,我国主旋律电影的口碑,又开始纷纷回暖。
可即便如此,与我们的邻居韩国比起来,差距依然存在。
比如,早在2015年,就有人叫嚣着要将《新华字典》拍成电影,
但后来却不了了之,称只是某互联网公司大开脑洞,将工具书《新华字典》注册成电影片名而已。
没想到,当我们还在纸上谈兵时,隔壁的韩国却已抢先一步,将「词典」搬上了银幕——词典말모이
《词典》是韩国今年1月上映的新片,上映之后高居票房榜首。
如果不是后来遇到创造票房奇迹的现象级电影《极限职业》,《词典》一定会收获更多关注。
豆瓣上,这部电影评分7.5。
坦白讲,给的有点偏低。
(文底有电影汁源)
该片是女导演严宥娜的处女作,风格平实且不失细腻。
影片故事发生在1942年的朝鲜半岛。
那时的朝鲜,正处于被日本殖民的压迫状态下。
和我国的东三省、台湾地区一样,日本在朝鲜也使用愚民政策。
为了抹杀朝鲜人民的反抗意志,使其成为顺民。
日本侵略者从文化入手,对朝鲜文化进行彻底的抹杀:废除并禁止使用朝鲜语。
就连青少年的名字,都改成了日本名字。
眼见本民族文化就要被彻底抹杀,一些愤愤不平的有识之士默默站了出来。
柳正焕就是其中之一。
柳正焕出身书香门第,有过留洋经历,接受过良好教育。
和他悲观的亲日派父亲不同,他坚信“文字是民族的生命,语言是民族的精神”。
为此,他联合一批朝鲜语专家专门组建了朝鲜语协会,共同编撰《朝鲜语词典》,希望籍此复兴朝鲜文化。
阴差阳错下,他认识了时常混迹于市井的草根盲流金判秀。
和柳正焕不同,金判秀生来便处于底层。
家国大义、民族精神对他来说遥不可及,只有吃饱穿暖、有利可图才是生存下去的希望。
但生逢乱世,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
身为小人物,尤其艰难。
两个本来毫无交集的人,就在这乱世之下,因为一本《词典》走到了一起。
金判秀为了生活在朝鲜语协会打杂赚钱。
面对整日埋头书本的朝鲜语专家,起初他十分不理解。
他不懂,这些书呆子为什么要用10年的时间来搜罗各地方言,然后从这些方言中挑出一种最为大众认可的读音作为“普通话”。
10年的时间,攒钱才对,攒语言干吗?
与此同时,由于阶级文化差异,对于玩世不恭、劣迹斑斑的金判秀,柳正焕也一直颇有怨言。
柳正焕如同鲁迅老先生一样,对金判秀这种身处底层的麻木的朝鲜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接触,改变开始在两人之间滋生。
为了协助朝鲜语协会汇总方言、完成词典编写工作,金判秀将自己来自天南海北的一群好兄弟召集起来,用实践引导理论。
看着金判秀的热心举动,柳正焕也逐渐放下心中成见,用尊敬的态度重新去审视这位劳动同胞。
他教金判秀认字,帮其摆脱了文盲困境。
识字之后,一股热烈的情感,开始在金判秀血液中流淌:第一次看懂街边的商店招牌,
第一次被一篇小说打动。
他用自己质朴的语言描述这种情感——“哭也词典,笑也词典”。
文字彰显文化,文化凝聚情感,情感转化力量。
这本在艰难时世下编写的《词典》,最终超脱出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将金判秀与柳正焕越绑越紧。
一本用鲜血与使命写就的《词典》,就此诞生!
历史上的1942年,为了编纂这本《词典》,发生了“朝鲜语学会案件”,朝鲜京城因此有33人被拘,2人被拷打而死。
经过这次抵抗,本已濒临覆灭的朝鲜文化,再次燃起了熊熊烈火: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韩国几乎是独立殖民地国家之中,唯一一个完整回复了本国语言的国家。
关注【电影迷】,后台回复“词典”,即可观看更多福利、电影资讯等你来一起来玩转“电影迷”!
电影完成度很高,感动指数也直逼《辩护人》,有人说都是韩影的套路,我觉得说得不错,这类题材这么拍也不算高级,但把故事讲好讲得漂亮就是好电影。
起初看电影被电影里的故事感动,倒也不是因为什么拍摄手法高不高级,最重要的还是好好讲故事,甭管用什么手法。
词典编撰故事我记得还有日本的《编舟记》,影片氛围和这部截然不同,但也很好看,很安静也很热血。
两部影片里的人物其实都是出于对本民族语言的热爱才着手编撰词典的,只是这部在日殖背景下更凸显拯救和抵抗精神
电影完成度很高,感动指数也直逼《辩护人》,有人说都是韩影的套路,我觉得说得不错,这类题材这么拍也不算高级,但把故事讲好讲得漂亮就是好电影。
起初看电影被电影里的故事感动,倒也不是因为什么拍摄手法高不高级,最重要的还是好好讲故事,甭管用什么手法。
词典编撰故事我记得还有日本的《编舟记》,影片氛围和这部截然不同,但也很好看,很安静也很热血。
两部影片里的人物其实都是出于对本民族语言的热爱才着手编撰词典的,只是这部在日殖背景下更凸显拯救和抵抗精神。
突然好奇如果日殖时期日本的词典编撰先生遇到了非法编撰朝鲜语词典的先生会是怎样的情景?
影片中男主儿子在学校只能说日语,否则就是被骂被罚。
类似的故事亲耳听我爷爷说亲身经历过,在同一个时期,只不过发生在当时的伪满州。
记得爷爷还能熟练地背诵当时学到的日本歌。
他说有一次回家说日语,结果被他母亲用朝鲜语臭骂一顿。
这部电影的题材就很套路。
不过也是没办法的事,韩国被日本殖民三十多年,正面抵抗被打压过一次以后,就基本销声匿迹,抗日组织的总部都帮到我国上海了。
所以怎样的题材能展示韩国人的抗日精神呢?
当然是非正面抵抗。
以往选过暗杀,埋炸弹,潜伏,这次选的是文字。
当初日本占领我们东三省的时候也是搞的这一套,全面推进日语的学习,不知道我们有没有这种可歌可泣的事迹。
算了,不意淫了,看看韩国人怎么对抗日本的语言奴役。
他们私下里编辑韩国语词典,希望不管日本人死赖在韩国多久,多么处心积虑地从小孩子就开始暴力推广学习日语,韩国人都能不忘记自己的语言,因为它是民族的灵魂。
题材之外,是技巧的套路。
很少有电影能够在一本书的来龙去脉上讲述的富有张力,这不仅是因为书籍大多属于个人的苦斋冥思,更在于书籍的动人之处往往是其本身。
所以,拍摄一部书籍的诞生故事,大多会显得画蛇添足、难触内里。
然而韩国电影《词典》,却能让这种佶屈聱牙的改编方式催人泪下。
这当然是由于《词典》一片所讲述的对象——《朝鲜语大词典》——所积蕴的真实历史。
影片讲述了在1942年的朝鲜,由于日本的文化奴役,导致本国文化面临毁灭的险境。
为了挽救民族语言于水火,几个文化教育界人士连同一帮市井小混混,发起了修订《朝鲜语大词典》的行动。
某种程度上来看,本片完全是一部韩国主旋律爱国题材电影。
然而,“爱国题材”并没有使其僵化木讷,反而让影片有种浩然之感的文气和活泼。
浩然,来自于韩国电影人对于本国文化的尊重和惜爱;文气,来自于影片所讲述的题材和质感;活泼,则是韩国商业片天然的市井气和放纵感。
可这种观感并不是由片中的文人教授们合成的,相反,恰恰是由柳海真饰演的市井无赖所锚定的。
他从一个无利不起早的文盲小人,到最终只为成全民族文化的无双国士,柳海真的演技和影片的细节让这种转变显得妥帖可信。
尽管《词典》如同《我不是药神》最后的长街痛哭那样,有些过度煽情。
但柳海真饰演的金畔守在“小我”中不断抽离,这种抽离甚至带有残忍的血丝。
也正因如此,我们才能够感受到“由小变大”,这种崇高加持的阵痛和无畏。
以至于当影片另一位主角柳廷焕用扒手伎俩骗过日本军方时,我们才恍然想起电影才开始的金畔守。
同样的掉包手段,前者是极致自私的贪利,而后者却是难以名状的无私。
《词典》的妙处,正在于它能够将民族大义的无远弗届,缩略到词典的方寸之间,其中有朝鲜民族的文化,更有朝鲜国士的鲜血。
2019年第9篇 故事的情节是1940年左右朝鲜北日本占领,企图实行语言教化控制朝鲜,一群有识之士通过收集朝鲜全国各地的方言想要汇集成一本词典的故事。
故事背景分析 在历史中,日本曾多次侵占朝鲜,试图将朝鲜并入自己的版图。
中国政府曾多次派军队进行帮助。
故事的背景是中国积弱,内战纷乱,无暇顾及朝鲜等附属国。
日本借机明治维新中积攒的实力大举入侵朝鲜、台湾等地,并开始采取各种措施 一、人物的分析二、爱国信念三、历史的那些事情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酸梅电影”,未经允许不得转发。
最近一条“修订汉字读音”的热搜炸锅了!
事情源于几句古诗词…远上寒山石径斜(xia),被改成了(xie)一骑(ji)红尘妃子笑,被改成了(qi)乡音无改鬓毛衰(cui),被改成了(shuai)
某些语言专家提案,建议将古诗词这些多音、通假、韵脚字全部改成这些字原有的单一读音…真要是敢这么读!
乳酸君我的语文老师估计得罚我抄百十遍…
如此“暴力修改”的古诗读音也太尬了吧…一刀切的修改不仅没有尊重古人的创作,更让传统汉语和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大打折扣!
尽管举着汉语标准化的大旗,但网友依旧实力吐槽:“这是让文化给文盲让步…”
一个字、一个音怎么就激起了如此巨大的民意波澜?
韩国最新的一部电影道出了原因 ——词 典말모이
电影[词典]在今年1月份上映后登顶韩国票房冠军,影片讲述了朝鲜半岛第一部朝鲜标准语词典从编撰到问世的艰难历程…1942年,朝鲜半岛仍处于日本殖民统治之中。
和日据时期的中国东三省那样,日本殖民者在朝鲜半岛推行奴化教育,所有学校必须用日语教学…就连人们说话、写字都禁止使用朝鲜语言!
占领土地、杀光人口、炸毁城市都无法消灭一个民族。
但毁掉语言、文化、历史便能斩草除根…一个字、一个音。
渺小之处却关系到了朝鲜半岛本民族的存亡。
就在民族语言即将被毁灭时…有一群人不顾性命的,努力编写着第一部朝鲜语词典。
山海破碎之时,唯有精神仍坚韧的活着!
故事的主角金判秀,一个不识字的草根儿。
为了供儿女读书生活而在街头偷抢拐骗,某次行窃时偷走了装着朝鲜语词典草稿的皮包…
这个皮包的主人叫,柳正焕出身书香世家的他是朝鲜语协会代表,在日军的高压统治下他依旧和语言专家们编撰着朝鲜语词典…
金判秀来到朝鲜语协会打杂赚钱。
他随地吐痰、说话粗俗、衣衫不整,浓浓的市井味儿…
因此在柳正焕的眼中,金判秀是只顾蝇头小利、不为国家生死的愚民典型,不可救药的那群人…那眼光 —— 就像是鲁迅看待国人劣根性!
而在金判秀看来,柳正焕他们的研究也没什么意义。
他不明白为什么要把各种方言收集起来,又为什么非要从中选一个所有人都认可的发音…(其实就是在指定朝鲜语的“普通话”)
尽管彼此都不理解对方的世界…但是金判秀和语言协会,却意外成为了最佳搭档!
1942年时,朝鲜半岛还没有标准语出现。
朝鲜各地的方言互不相同,也就是说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地方就会有不同的读音、拼写、释义…而金判秀混迹街头、住过牢房和各地的人打过交道。
他的读音就像是“样本”被专家纪录,他甚至还召集五湖四海的“狐朋狗友”帮助专家收集方言…
而柳正焕也渐渐对他改观,甚至教他认字读书!
就在柳正焕主持召开朝鲜标准语大会,制定朝鲜标准语词典的关键时刻,日军也展开暗杀。
柳正焕和金判秀…两个原本毫无交集的人,决定以生命保护词典!
而这本尚未成形的朝鲜语词典…也串联起知识分子、平头百姓以及一个民族的命运。
看到这里。
或许你也能猜到[词典]的套路了:常常被我们称为“隔壁电影”的韩国电影,非常善于把宏大严肃主题与微小生动视角做结合…大时代的大事件,往往从小人物的小人生讲起!
通过人物前后的心理变化,表达影片的主题…通常还会在影片高潮部分安排密集的煽情戏,所以也才会制造出“开始笑、最后哭”的观影体验。
[辩护人]、[国际市场]、[出租车司机]等韩国电影都是如此手法,就连国产片[我不是药神]也借鉴了这样的风格。
所以电影[词典]也没能逃脱如此套路…影片中的大时代,是上世纪日本殖民者在朝鲜半岛的高压殖民统治废止了朝鲜的语言和文字。
剧情中的大事件,是朝鲜的语言学家不畏迫害,坚持编撰第一部朝鲜标准语词典的事迹。
当年参与朝鲜语听证会的学者合影而在真实的历史上…1942年朝鲜京城因此有33人被拘,2人被拷打而死!
但因为表现“语言主题”的特殊性,[词典]也与往常的爱国主义电影那样的壮怀激励、义愤填膺不同。
它更加内秀和细腻!
语言、文字也比炮弹、鲜血显得温柔而隽永…因为语言更靠近人的精神世界。
影片中金判秀一把年纪才开始认字读书,闹出不少笑话,但当他看懂街头的招牌、路边的广告时…世界对他来说耳目一新。
那种喜悦 ——就像他重新活了一遍!
更动人的是他读了一篇名为《好运的一天》的小说。
作为一个没受过教育的草包,他肯定不懂欣赏文学价值,但却更容易被小说本身的真挚情感所打动…而这部小说,比喻了金判秀的人生。
《好运的一天》是韩国作家玄镇健的现实主义小说。
主人公是个黄包车夫,为了挣钱在大雨天依旧出去工作,然而他却十分幸运的赚了不少钱…但是当他带着食物回家时,却发现生病的妻子已经死了,而好运的一天也被最后的厄运所颠覆。
渺小的幸运终究敌不过大时代的不幸!
影片虽然没有交代金判秀的妻子,但这个情节隐约透露了他和《好运的一天》里的车夫有着相似的人生。
那一刻,他哭得不能自已。
抛开那些为“词典”付出的大悲大喜,影片中这段从肉身的被压迫到精神的觉醒最为动人。
有人的地方就有语言。
有了语言就能汇聚思想,而思想才能让人独立自由…体验过情感、精神、意义才不虚此生!
小人物金判秀何尝不象征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而他的觉醒也是这个民族不灭的希望…最终,他也成为了[词典]的无名英雄!
这就是语言和文字的精神魅力,也片中那些奋力保护民族语言不被摧毁的前人们的精神追求…同样,也正是我们反对修正古诗词发音的原因!
我们拥有更悠久、更丰富的语言文化!
在过去那个同样纷乱的年代里,我们的先辈为了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历史的传承也付出几代人的生命:在去年的[国家宝藏]节目中,文物石鼓大放异彩。
石鼓文记述了秦始皇统一前的历史,具有历史研究价值,也是中国最早的石刻诗文,被称为篆书之祖。
自明清以来,一字抵万金,创下了中国文物的奇迹!
而石鼓背后是梁金生一家三代人守护石鼓的人生,他的爷爷在日军侵华时参与故宫文物南迁行动。
“这一路的文物南迁,历时十六年,辗转上万里”“途径大半个中国”“经历了轰炸、流寇、车祸、火灾”“上百万件文物无一丢失”而梁金生的叔叔与哥哥随着他的爷爷奶奶,在1949年共同护送文物到台湾,这一别就是一生。
“就以为和以前的这种转移是一样的”“没想到后来一家人就再也见不到面了,没有通信了”
而梁金生先生本人依旧致力于文物保护,用了7年的时间,将故宫南迁的186万件文物核对完毕。
那是个身体被压迫的时代,但精神的追求却格外清醒!
如今为了图方便、少歧义、容易教学乱改读音,这样懒政做派的弃中国古典文化于不顾…别说什么文化传承了,这简直就是文化阉割!
电影[词典]里最凄凉的一幕就是朝鲜族孩子在殖民教育下从小就只会说日语,而忘记了自己的母语…
在看看我们的教育…如果连母语都说不好,哪还有文化自信?
其实道理再简单不过 ——说了一百遍的文化自信,不是文化自负、文化自毁…而是可贵的文化自知!
(发送词典有汁源)
想看
剧情有点勉强,全场演技最佳还是桑杰大叔,这电影要不是他我还真很难看完😂btw穿插Sadak第一部有点出戏,不过还是很激动在第二部又看到了第一部的画面😌感觉还是第一部好看,第二部讲的跟第一部其实关系不大
影片接续了萨达克的故事,围绕着与少女阿雅的旅程展开,而这位少女成为了男一号拉维生命中的重要角色,也是他活着的原因……
立意很不错,原声带太好听
父爱可以是一种情感 不一定来自血缘两个转折男票一开始是对方派来接近女主的爸爸才是幕后大boss小姨真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结尾的打斗过程就很bug而且我觉得还有其他解决方法比如女主用Facebook直播说出真相考虑到男主一心求死又要死得其所算了 让他打吧🤨最后想说真不明白世上为啥那么多人相信神棍🙃PS. 老片穿插新片还挺新鲜
不好看。制作精良的平庸之作。
我亲爱的爸爸,您怎么可以这样?
整体剪辑有点像在几部mv里插了个电影 但剧本一系列反转和主题还是可以 动作戏看个乐吧 阿提亚演技新低谷
我说为什么男主的年轻时候和年老长怎么那么像,原来是第一部吗? 男主战斗力太强,第一部是干嘛的呢?插曲很好听。 坏蛋对男2说 用你那张帅气清纯的脸迷住她(女主),我真是笑死了,你可真有眼光。 阿迪亚真是宝莱坞硕果仅存的清纯系帅哥,虽然有大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