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麦路人

麥路人,麦难民,I’m Living It,I'm Livin' It

主演:郭富城,杨千嬅,万梓良,张达明,鲍起静,顾定轩,刘雅瑟,岑日珈,劳浩羽,黄悦珈,苏浩才,苗可秀,吴嘉星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语言:粤语年份:2019

《麦路人》剧照

麦路人 剧照 NO.1麦路人 剧照 NO.2麦路人 剧照 NO.3麦路人 剧照 NO.4麦路人 剧照 NO.5麦路人 剧照 NO.6麦路人 剧照 NO.13麦路人 剧照 NO.14麦路人 剧照 NO.15麦路人 剧照 NO.16麦路人 剧照 NO.17麦路人 剧照 NO.18麦路人 剧照 NO.19麦路人 剧照 NO.20

《麦路人》剧情介绍

麦路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曾是一位金融才俊的阿博(Bowen),终日在24小时快餐店借宿,店内有不少同路人与阿博为伍,相互改写了各自的人生。分别有一直为奶奶还债而债台高筑的妈妈带着囡囡、不敢回家的等伯、刚离家出走的少年深仔,还有暂居庇护宿舍的歌女阿珍都以阿博为首,各人互相扶持,希望能尽力帮助彼此走过人生低谷…..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少年与海战士暗战2恶心没落要塞魔法师第一季人民警察你好,火焰蓝圣凯瑟琳传奇G男一见不钟情雷豹侠义神捕之对弈热带雨林的爆笑生活豪华篇逃学神探航运新闻海街的蜡烛别碰我的梦租个男朋友父亲的信徒震撼性教育雨过天晴的我们制造杀人犯第一季致我深爱的每个你好女孩的谋杀调查指南第一季飘移凶间逃离现场上海滩生死较量罗大佑【当年离家的年轻人】巡回演唱会犬父

《麦路人》长篇影评

 1 ) 麦路人至少有瓦遮头

还记得第一次派饭给街友,基本上是强忍着泪水几小时下完成。

在此之前有见过街友,但没那么集中那么近距离地见到。

他们恶劣的生活条件,他们战战兢兢的态度,大家都生而为人,为什么就有人能活得这么惨?

那段时间,自己挺不快乐,应该说是抑郁,靠着这一次次的派发活动疗愈自己,不是高高在上,俯视街友获得优越感而疗愈,而是,对比街友的情况,自己的问题显得不算大,通过自省和运动,慢慢解决到。

那些时日,听了许多街友的故事,有离家出走的,有被家人离弃的,有身体残障的……做街友,各有原因,但也是无奈的选择。

这几年下来,有街友还是活得好好的,有街友通过努力脱离街友行列,也有街友突然消失,命如纸薄。

看电影时,各角色都基本能归类到各类街友,只是麦路人还有老麦可以坐,街友就只有纸皮去应对风吹雨打。

还能坐老麦的还不算太差了。

戏里有一晚老麦要消毒,疫情期间不知道这些麦路人会睡哪呢?

我们在疫情期间有私下做派发,只敢私下几个人去,城管看到我们就赶,街友捡不了垃圾,也做不了短工,过得非常不好,基本上拿了饭很快就吃完了,口罩也得靠每次派发才能更换。

并且很大部分街友不见了,不知道经历了什么。

活在底层,能吃饱是奢侈,每日冀望能保证有饭吃已经不错。

有时会想,假如我是街友,我会如何去活呢?

这一天天的心理承受压力是何等的大,这日子怎么过?

《麦路人》是好片,我看到街友们,看到生活,看到命运。

带纸巾去看吧。

 2 ) 导演串通编剧一起坑投资人

电影综合利用情节、形象、表演、剪辑、配乐等手段竭尽全力勾起观众的坏情绪。

如果你要考验一个人的耐心和鉴赏力就请他看这部电影好了。

在这部电影里所有可能的坏人、坏事都一定会发生。

这是怎么了?

一般人要想做到这些至少要在繁华都市的地沟里呆上半年然后再转移到垃圾场住上两年才有可能……。

本来杨千嬅形象很阳光,混到这里形象几乎崩塌。

那个叛逆小子让人一看见就想揍他。

郭富城形象一直都是这样子猥琐,幸好这次不再暴躁了。

还有那个替不承认自己的婆婆还赌债的带着孩子的大陆女人,是被门夹坏脑子里编剧杜撰出来的的怪物。

这部电影表达出来的故事和情绪比东北赵家班的戏还要操蛋,戏里戏外都是倒霉、暴躁、加害,周而复始、翻来覆去,目的就是来添乱的。

 3 ) 帝都的麦路人也一样

现实和电影是一模一样的。

回想曾经在麦家打工的日子,那时候经常是夜班,和这些“麦路人”一起在店里熬过一夜。

有一次有检查,连续几天我们都夜里停业搞卫生杀虫啥的,就把他们都赶出去了(就像等伯崩溃的那次),我休息了几天,再上班“上访哥”跟我说:老咳嗽的大叔前几天在地下通道里死了……所以看到郭富城躺在桥下的时候眼泪一下就流出来了,现实不就是这样嘛?!

帝都麦当劳的夜里也是鱼龙混杂,有等着去医院换班的号贩子,自称是上访户的奇怪大叔,不说话去卫生间要数步数多一步都要退回去重走的神经哥,貌似离家出走的弱智少年,一身牛皮癣的怪阿姨,给大伙讲气功中医的大妈……总之男性居多,也遇到过离家出走的孕妇,带孩子看病没钱住店的妈妈和孩子,受打击失魂落魄趴桌子上睡着丢手机的大姐。

天一亮他们大部分都会离开,极少数会整天都在,他们不都是好人,其中也有骗子、小偷、流氓……也懒也馋耍无赖的时候也讨厌,但也可怜。

前几天和还在麦当劳打工的朋友闲聊,说从疫情开始,因为疫情管控,流浪汉都不见了,再也没回来,也不知道这些人都在哪儿过夜呢?

特别是冬天特别冷的时候

 4 ) 被速食的苦情

文/梦里诗书无家可归,寄居在麦当劳里的香港边缘群像,是《麦路人》预聚焦的现实主义所在。

然而电影在一个足够引人入胜的开篇后,却并没能讲好一个本自温暖的故事,其剧情结构的散乱,牵强附会的煽情,使电影在最后给人的感触仅只是一股自上而下的悲悯。

24小时营业的快餐店是一座快节奏城市的标志,来来往往的食客们在获得果腹的食物后,并不会在此做过多的停留,但这里对于一群在城市中因为某些原因失去了家的人来说,它却成为了他们仅存的避难所,《麦路人》在伊始透过几个镜头,便将观众带入了这群普通而又并不普通的群体,试图用他们所历经的苦难,他们同为天涯沦落人的抱团取暖,搭建一个如同《小偷家族》般不是一家人,却胜似一家人的故事。

在《麦路人》中,主人公是郭富城饰演的博哥,曾经的他是位金融俊杰,然而因为经济问题坐牢后,找不到工作,只能依靠打散工为生,但多年良好的教育,使他成为了这群人中能去帮助其他人的大哥,杨千嬅饰演的过气歌手,因为多年前与博哥的羁绊,电影中成为了博哥的女友,在这群“麦路人”中还有离家出走的问题少年,需要替婆婆还债的单亲妈妈,怀才不遇的流浪画家,目睹老伴自杀备受打击的老伯,他们不同的经历共同组成了这部电影的剧情。

就观感而言,《麦路人》前半段在波澜不惊中娓娓道来的边缘困境,在点滴中流露出的人情冷暖,都使电影是渐入佳境的,其让人记忆尤深的一幕是大家一起去做演哭丧戏赚钱,刚刚结束的他们就一起聚坐在棺材道具上吃饭,迟来的问题少年刚一坐下,便压塌了棺材,属于小人物的情感在这一刻被演绎的恰到好处,而另一幕则是流浪画家没钱无奈做起了小偷,当他被博哥大声质问时,他的苦楚在这一刻的爆发,也让人感同身受以“麦路人”的艰辛。

然而《麦路人》虽然有着吉光片羽的真挚,但电影从博哥不幸患癌后,剧情节奏掌控开始出现了失衡,过犹不及的煽情之笔,以及在群像关系处理上的杂乱,使其最终并没有将这冰冷城市背后的点滴温暖得以真正意义上的升华,电影也无意去借这群边缘人去深攫香港背后的社会问题,过小的格局使整个故事到最后残存的只剩下了一味的卖惨,而在伊始尚且鲜活的人物群像,也逐步沦为了扁平的工具人。

不可否认小人物的悲情更容易得到观众的泪水与共鸣,然而这一切建立而起的基础更在于电影本身的真实与否,过犹不及的苦情贩卖,最终只是使温暖的情愫变成了一道速食的快餐。

 5 ) 真实,心酸

这是我第一次写影评,因为极其真实。

记得我2005年刚毕时,在成都东城根街一个叫机关食堂饭馆(应该是这个名字)的吃饭,边上就站着好几个人,你一走,他们就来收碗筷,我最开始还以为是服务员,但穿着又不像,让我震撼的是,他们是收走剩下的饭菜,到旁边桌子吃。

他们不会打扰你,娴熟的动作说明这群人应该已经长期存在了,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亲眼见到真正底层人民生活,几乎碾压了我刚从学校出来的美好憧憬。

多年后,大概是15-16年吧,有次我带着女儿很晚了,带她去高升桥肯德基,我忽然发现周围坐了好几个一眼就能看出是无家可归的人,有趴着,有坐着,有看手机打发时间的。

旁边桌子客人刚走,我就看到有人上去端走剩下的食物,到一个角落吃起来,10多年前的画面突显眼前。

我当时刻意转移女儿的注意力,没让她去关注他们,让她尽量在自己的童话世界好好生活吧,最后刻意留下了一些食物。

从那次以后,我几乎不会很晚再带女儿去肯德基麦当劳之类的。

这些人不是乞丐,真的和电影的人一样,不是亲眼所见,我也不敢相信。

麦路人 (2019)6.52019 / 中国香港 / 剧情 / 黄庆勋 / 郭富城 杨千嬅

 6 ) 无力回天的感伤

看到只有6.6分,实在是低估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整个影片行云流水随叙事清晰,节奏简洁紧凑明快。

立意和延申思考都很好,不知道为什么有很多低分。

首先大家必须承认演员演技,剧本脚本,以及导演的把控都是合格的。

那低分是从哪个方面上打的,表示不理解。

本片 在B站和朋友圈都名声鹊起,有他的道理。

第一,讲的是底层。

就凭这一点人文关怀就值满分。

相比郭敬明那些玩应那。

各自着眼点在哪一目了然,高下立判。

今天看完我想谈谈几个影片中的侧面。

(因为主线已经有很多影评谈过了,也都讲的很好,在此不再赘述。

) 1,全片都是过不了自己的人,这是影片中大多数人物的共性。

在这里导演可能有意无意的暗示底层无力的根源,在于过不了自己。

博哥作为男一号,致死才过回家望母这一关。

这是关于他能不能面对自己的过去,其中包括面对被自己失败所累的家人。

这条主线贯穿全片。

最后他回光返照的魂按了下车铃,说明这一关还是最终还是过了。

并且以生命为代价。

那是否是在说,人过自己这一关与生死关等同。

要是随便就过了,就不是他这个人了。

等叔接受不了妻子去世的事实,妈妈过不了要名分,帮婆婆还债的执念。

婆婆不认她和孙女,过不了儿子意外去世的心坎。

电玩小伙过不了自己2B青年的屌架子。

阿珍过不了戏服歌星的执念和感情控。

以及要故意去吃牢饭的张达明。

所有人都局限于自己的认知和能力天花板。

无人过得了自己。

2,认识和知识是否可以改变命运,这里给出的答案是,不能。

在这些底层中,博哥可谓是超人一般的存在。

精通管理学和金融学科。

只是前史经历了一次破产。

众所周知,金融是各种生意的终端。

社会食物链的最上层。

但一次失败就足以定性,再无翻身之日。

那些学科知识和商场经验转瞬间贬值为零。

只能应用于卖捡来的鞋和衔接各种散工。

记得很久之前那个让富豪体验底层生活靠认知翻身的综艺游戏。

很多富豪都不能完成节目就放弃了。

原因只有一个。

他们认为,毫无希望。

3,社会层面的映射,一个传统的社会模式,越没有人文精神,就会甩出越多的社会边缘人。

边缘人反向受到社会压迫导致彻底边缘化,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社会人文精神越强,拉回的边缘人越多,社会制度更具温情和人文关怀。

我们视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

反之则视为落后和野蛮。

影片不可回避的讨论香港的社会形态和价值取向。

孩子最后进福利院视为最终极的关爱,拯救了下一代。

但是这一代和上一代的问题,一概解决不了,任由其自生自灭。

成年人是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但是完全无力无知无助,你让他全权负责,有是否也有失公允。

4,无力回天的感伤,最后影片向观众传达的信息是近乎悲观的。

博哥的超级人设也都是无能为力而已。

精明卓越善良如他,也都是无可奈何。

真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妈妈照样猝死,等叔照样等。

该吃牢饭的吃牢饭,该去福利院的去福利院。

换句话说,基于他们个人全力以赴的努力,在这个社会形态下,处于这个生态位。

全部清零。

不管影片拍摄了多少玩水花,荡秋千等美好幸福的瞬间。

结果都是不变的,个人努力,忽略不计。

所以就全片的立意而言,绝不应该是这点分。

 7 ) 角色的逻辑有问题

刚看了《麦路人》,残酷也温暖,但其中有些角色的逻辑不是很认同,比如丧夫女,带着女儿无家可归,拼命赚钱为了给婆婆还赌债,最终过劳死。

她真的爱女儿的话,香港确实待不下去肯定带着女儿回大陆,结局一定比片中好,这是一个正常的妈妈都会做出的选择。

导演是不是对大陆的人有什么误会,还以为现在是内地拼命逃港的年代吗?

 8 ) 明明可以不这么惨

口口声声说心愿是让女儿在香港念书,却又给傻逼婆婆疯狂还赌债,最后累到猝死,女儿成了孤儿被送进福利院。

两周能挣到四万,凭这么勤劳又出色的赚钱能力,娘儿俩安安稳稳的过个小日子不好吗?

十年前就爱上的男人,落魄时又同甘共苦的陪着,明明水到渠成的事情就硬是啥也不说,有一个词叫“表白”,一张名片放了十年了,人都得癌了,你倒是说话呀。

你妈耗的人都快没了,你妹哭着求你回个家,就这么难?

好好的家等你回你不回,非要在外面给人洗车,睡天桥。

就还没到穷途末路的时候啊,怎么尊严也不要了,亲人也不要了,那你想干嘛呢?

不懂。

你嫂子怀着孕你就冲上去打人,你哥抽你那是替天行道,没毛病。

离家出走脾气挺大本事没有。

让你干个活儿也是拈轻怕重的,饭都吃不起了还嫌工作太累,你谁呀?

然后体验了一圈生活突然就变五好少年了,回到家大家其乐融融的开始自拍。

我真的搞不懂,明明就可以不这么惨的一群人,非要作死似的去生活。

你们很惨吗?

我看观众才惨。

 9 ) 《麦路人》:底层的人生,失意者的乌托邦

大喜大悲看清自己,大起大落看清朋友——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尽量离屏幕远一些,一旦近了,很容易被情节带进去但是这部获得第39届香港金像奖获得9项提名片子却淹没在一众的商业片中……影片讲述了一群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回家,无处可去的人,白天靠各种方式谋生,晚上寄宿在24小时快餐店,洗漱在快餐店洗手间,洗澡去公共厕所,一个背包就是所有家当,他们从互不相识到互相帮助,每个人都走向了不同的人生……我们看到了片中麦路人们的悲惨无力,也看到了他们一个个抱团地摸索着生存,但我们却很难将其加强关联,更难将这因果循环到我们自身尤其是那些从未经历过那种苦楚的人根本无法感知那种抑郁无为那种自甘堕落那种无法自拔的深陷如果这样的片子因为票房或者口碑原因,真的有一天消失了,那我们就再也无法从电影里听到来自社会角落的声音。

这,才是电影最大的损失和遗憾……

 10 ) 预言一波现在6.7分半年后必定7.3以上

麦路人卖路人麦当劳里的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故事他们或多或少也有着我们的影子。

麦庐人卖路人陌路人。

他们是一群仍为存活担忧的人,也许很多人很难想象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全民小康的背景下社会上还有这么一群人。

影片虽然拍的是香港的故事但是在全国哪怕全世界都是感同身受的,北漂对很多人来说在两千年开投,无数个为生活奔波为钱发愁踏上了异国他乡,他们里有的是旧时代淘汰下的落魄商人,有的是年少莽撞走投无路的陌路之辈,也不乏有想一显伸手的怀大志者,可是无论他们来自哪里又去往何处他们住的永远是天桥底下,快餐店里面,自助银行门里或者公园的长椅上。

在前几年我们看到这些人都会绕道走生怕跟他们扯上关系,为什么2019到2020年这种人慢慢淡化在我们的视线里呢,是他们都有钱了还是都有工作了又或者是找到属于自己的家了吗,我认为不是。

是被城市管理部门赶走了吧,或许是被快餐店人员报警处理。

新闻上这种事情并不少见。

我曾经也觉得这些人有胳膊有腿自己打打工不就完了,但是就像影片里的口水祥所说大家都有头发谁还想当和尚。

画面一转是他和他的作品,画画的很好却无人问津。

试问自己如果不是一个人真的走投无路又怎么会去天桥底下住呢。

近年来国家经济实力欣欣向荣gdp年年提升却又有多少人看到这些背后的可怜呢。

有钱的一直有钱没钱的一直没钱这话说的不错,虽然有点以偏概全但也是时代背景下的常态。

我几年前还参加公益,没参加前总认为自己家里条件一般甚至不好,家里老为钱发愁争吵。

甚至买卖驾照分来多几百块一家人都很高兴。

可是去公益帮助贫困人家发现什么是贫困,人家一个房子差不多跟我们一房间一边大,早上粥中午土豆丝晚上白菜这些都是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女孩自己完成,他妈妈离家出走父亲身患疾病自己还要上学每个月真的是只靠政府社区的几百块补助过日。

更别说还要上学并且离家很远。

我们老说读书可以成功不成功的人都是怪自己。

但是这样的一群人连自己生活都费劲,还怎么读书。

现在疫情影响很大,新闻媒体大肆报道正面消息,如果没有方方日记或者一系列的记录片多少人还记得疫情的惨痛,除了那些身边经历过得亲人亲身经历过得。

我总是在一些短视频平台看到请问南京大屠杀什么时候,请问日军侵略中华是什么时候。

我不反对这样的问题,但是每当他们回答不上来时就是嘲笑或者评论再问下一个人。

如果每次问完无论答没答对都耐心讲解一下详细说一下无论是被提问者还是短视频前面的观众都会深有感触。

我们的历史并不是如课本那样对惨痛经历一带而过,为了考试死记硬背而是切身理解。

感谢无数像麦路人的电影,如1942八佰。

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才提醒着我们曾经过去的历史以及现在的伤痛。

我敢说没有麦路人的出现,仍有很多人瞧不起看不上厌恶这一类群体。

本人嘴也不太会说但是我希望我自己能做到不沉迷于安逸生活。

仍通过影片图书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松懈未来的路还有很远。

感兴趣的可以看一下1942。

我们都太容易忘记伤痛毕竟大家都喜欢美好的事物我感觉这是麦路人评分不尽人意的可能之一吧。

《麦路人》短评

什么时候上映啊 ,第三部会不会是讲人类研究地底下的怪物呢

6分钟前
  • 豆友224229845

这不是黑暗侵袭系列,是另外一部电影

11分钟前
  • 乐然

👍👍👍👍

15分钟前
  • 飓风H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