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惊艳(与诟病)的是,以暧昧的形式讨论孩子终将脱离母体与父母所分离的问题。
孩子终将离开,在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中,暧昧或不暧昧并不能分的如此仔细,如果想探讨其存在的可能性,必然需要将之置于一个特意营造的,暧昧的环境之中。
选择父子,选择如此美丽的演员都是为了放大这种暧昧,让其有迹可循。
在现实世界中,人们很少思考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暧昧性,但这并不意味它并不存在。
情感去掉名词,究其本源,其组成成分究竟有何不同,亲密,爱,占有欲,嫉妒,或许每种成分比例不同的组合就是各种感情的代名词。
这样来说,不同感情之间的界限又在哪里,真的重要么,如此界限。
一个人,如何变成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人,如何从母体分离,到终将脱离。
现实中,纠结于此的,终其一生没有分离而搁置并不感知的人不在少数,而并不感知就意味着不完全的脱离,意味着永远无法是独立的。
而感知之后,脱离就会变成一种痛苦,但不脱离,也是一种折磨。
就像影片中反复强调的,“一个父亲的爱是如此折磨,一个儿子的爱是如此折磨”。
这里的“父亲”并不只是父亲,而是父母所代表的母体,而“儿子”则指代年轻的一代。
人们是如何传承,一代一代的活下去。
没有爱,或者说没有深刻的(情感的)纽带是无法延续的,如果只做为纽带存在的话,人不必是独立的,但如果想要作为独立的人,去寻找唯一的那个自己的话,就需然要看到并斩断这种纽带。
这并不意味着再不相见或者毫无感情,而是当你意识到这种分离的选择并做出选择的时候,才存在纽带断裂这一项。
没有意识到察觉到也就没有这一问题了。
我们可以终其一生只做一个纽带么,答案当然是可以。
与其说父亲儿子的爱是折磨,不如说看到这纽带,看到分离的趋势,是一种折磨式的诅咒。
当在阳台上,儿子对父亲说你会结婚,并像父亲说自己爱自己的朋友,意味着宣告,你和我的生活都将有新的旅途,新的重要关系的介入,我不是你的,你不是我的。
这种独立的宣言,放在如此的,烟雾朦胧的暧昧环境下,显得如此唯美而忧伤。
电影像是用放大镜和烟雾,去呈现和剥离父母与孩子间的这种徘徊的,持续的,富有张力的关系。
我们与父母,连着相同的血液,像是镜子般对照,又像是轮回。
人爱自己么,如果这一条件是绝对成立的话,那自恋,爱孩子,就是殊途同归,爱着自己的我们,如何放弃自己呢。
“父亲的爱,如此折磨,使深爱他的儿子如此折磨。
”其实看到很多影评里所说的乱伦,特别想为这部片子解释几句。
片子所呈现的父子关系真的过分亲密么,其实并不是,现实中如此的或更甚的并不在少数。
父母对子女的,狂热的占有欲和控制欲,子女对父母的过度甚至病态的依赖,难道不是比比皆是么。
特别在中国的家庭,活在子女身上的父母,长在父母身上的子女算少么。
只是我们很少去细想,也不敢去深究罢了,这或许是人类自我保护的本能,而撕掉这种本能的掩饰,拿温情的,暧昧的,扭曲的,或其他放大镜去探究寻找呈现的作者们,无论结局是什么,画,电影,书籍,都不能消除它的存在。
影片中,女友离开儿子的原因从来就不是所谓的暧昧或乱伦,女友说“女人总是早熟的”已经说明了一切,女友分手的原因,在于儿子没有脱离母胎,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而是一个孩子。
而子女相对的总是关系稍显残忍的那一方,就像先开始父亲说有一个好的工作机会想要离开,儿子可以坚决地说不允许,而当儿子想明白,对父亲在屋顶表明了想要独立之后,觉得伤心的儿子,挽留想要独自去散步的父亲,也是为了平息自己的悲伤,而这时,父亲选择了回到屋子里,挂起衣服,也是父母对子女的宽容与爱。
就像影片的父亲,自始至终都知道儿子终将离开,而把握选择权的从来都不是父亲,即使有,父亲也会为了儿子,没有做好准备的儿子,而放弃这种权力。
片尾的父亲的梦境里,儿子问父亲你在哪里,父亲回答“I’m not far away’,而儿子再问,我在那里么,父亲回答,“不,我独自一人”。
二刷到这里的时候,心中突然非常的难过。
我们现在是儿子,而有一天,我们终将也是父亲。
虽然片头的部分较受争议,也是影片被赋予暧昧和乱伦色彩的一大原因,但看完整个影片后,我个人觉得,却是为了显示或强调这种父母子女间的这种母体关系所致,是对于母体关系血肉的直接展示,而儿子从梦境中醒来所说的“不,只有我一个人”也是对整个影片,子女终将脱离母体的预示。
如果说演员的肌肉,面庞和眼睛过于惊艳而导致的暧昧与乱伦色彩,和朦胧唯美的画面,我只能说,更多的是导演的个人审美偏好和美学所致。
以一个梦境开始 又以一个梦境结束梦里面是父亲和儿子耳语般的对白应该说 这部片子的剧本并不好 没多少故事情节 比较枯燥和无序 但是真正当你置身于那个场景的时候 那种清冷和飘逸之感会沾满所有感官 这就是一部简单的叙事电影 没有跌宕的情节 没有鲜明的人物性格 但这似乎并不影响其最终传达出来的效果 清新 朦胧 画意 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语来概括 每一个场景都是一副画 看着让人觉得十分舒服 或者说 这样的剧本 只有俄罗斯人 在俄罗斯 才会拍出那样的感觉 同样的剧本 如果换作世界上其他地方拍摄 可能效果会大不相同 看完电影 你会明白俄罗斯这个国家的一些特质 那里的人的生活方式 性格等等 俄罗斯人刚烈但是含蓄 他们内心有非常强烈的情感 但是表现出来的却是阴郁而寡言 所以在本片中 你能感受到的和你所看到的是不成比例的 也就是说电影本身表现出来的不多 留给人遐想的空间很多 主人公把最深沉的感情留给了时间 留给了空白 或者说留给了观众 这和欧美电影的架构有很大不同 但是我们不能说俄罗斯人不懂的渲染感情 这部电影就情节确实没有出彩之处 但是画面感特别强 让人回味悠长
看索库洛夫(A.Sokurov)的电影《父与子》。
现实里美丽的里斯本幻化为军港圣彼得堡,相依为命的父子也脱离了一种具象的刻画而成为理想中的活物。
父亲是退役军官,儿子是士官生。
父亲总是安抚从轼父暗示的噩梦中醒来的儿子。
儿子的女友意识到自己的旁观者身份决定离开,父亲则永远沉浸在丧妻的悲哀和战争的伤痛里。
论者都提到了电影中的性暗示,可是索库洛夫拒不承认。
我相信索库洛夫是完全正确的。
同性恋男子往往与母亲有着非常强的认同和亲近感并与父亲疏远,但异性恋男子与父亲的关系会很分化。
一个极端是无沟通,另一个就是完全的理解和体认。
影片中的关系属于后者。
阿列克谢(儿子)用指头触摸父亲的太阳穴,然后回头丈量自己,发肤受之父母的感恩之情就很了然。
父亲安慰噩梦中醒来的儿子,意识到噩梦也是儿子对父爱拒斥的表现,那种两难的境地也是真实的。
父爱在电影里既是过度的保护和宠爱(阿列克谢在窗外做危险动作被父亲当着朋友的面责打),也化身为责任感和期望(父亲在军校骄傲地观看阿列克谢格斗)。
我们都在这纯粹的父子之爱中败退,正如阿列克谢所说的那样:A father's love crucifies. A loving son lets himself be crucified. 俄罗斯人深刻的基督教哲学居然从这里浮出来,我只能赞叹。
神将自己的独子耶稣献出来救赎,而耶稣则从容地赴死。
道成肉身的那一刻就是十字开始淌血。
爱,不论亲情爱情,都是布满了十字的(crisscrossed)。
父亲认识到阿列克谢重要走出自己的生活,自己也会老去,死掉。
阿列克谢也需要自己独立的人格。
可是相依为命的生活就是如此,这样的爱是伤害爱者的。
可是阿列克谢与父亲是亘古的,他让父亲想起自己一生唯一爱过的女人,因为阿列克谢的面容是她的,这是血脉的亲情。
阿列克谢唯一感到安全的地方也是父爱。
父亲总觉得自己的肺有问题,军医学生阿列克谢每天拿着父亲的胸透片研究。
他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一个循环。
阿列克谢在邻居面前小孩气地说:这是我的父亲,我非常非常地爱他。
最后的场景依然是睡梦中的父子。
父亲梦见的是雪,也即是死亡。
向死而生的父亲和生命初始的儿子,如何梦下去?
可以自己想象了。
主持人:@我们敏熙助理主持人:@鲍勃粥场刊嘉宾:@果樹、@Her Majesty、@约克纳帕塔法、@心是孤独的猎手特邀嘉宾:@子夜无人选片人代表:@我略知她一二
主持人 我们敏熙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3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场刊圆桌的第4天第2场,我是主持人@我们敏熙,第2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亚历山大·索科洛夫导演的《父与子》,在深入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果樹《父与子》有男人看就行了。
我作为一个观众就这点追求。
《父与子》我的场刊打分是X。
我选择了遵从我作为观众的第一观感。
虽然理智告诉我,导演的技术很好地完成了影片暧昧的氛围,但是我作为一个父子关系不好的人,这部片子让我无法共情,甚至如坐针毡。
这是一个偏主观的给分。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0分。
我最喜欢圣子与圣父的譬喻,宗教性或许会给有些紊乱的诗电影注入凝聚力。
但整部影片我真的看的好难受,每当我进入一点状态导演又把我拉出来,进入到下一个话轮。
助理主持人 鲍勃粥比《母与子》好了不只是一点半点场刊嘉宾 Her Majesty我给了4星。
如果老塔看了《回归》会说:“不要装熟。
”;如果老塔看了《父与子》会说:“可以装熟!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2分,这部不知道是不是和《母与子》是姊妹篇,还是兄弟篇。
这部看的时候让我联想到了蔡明亮的《河流》,反正就是那种呢喃的状态。
但是这部比蔡明亮更讨好一些,因为,亚历山大·索科洛夫还是会说故事的。
主持人 我们敏熙仍然是一个结构上的问题开始,如何看待电影以儿子的梦开始,以父亲的梦结束?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梦境与梦境的呼应,也揭示了两人之间的微妙情感。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梦表示两个人对这中关系的认知是模糊的,也有可能是两个人刻意主动造成这种模糊的意思场刊嘉宾 Her Majesty《父与子》里没有完整的时间概念,每一场戏的顺序都可以被打乱。
两个梦一头一尾预示了这部电影无起点、无终点。
主持人 我们敏熙两个梦里,都只有自己,没有另一个人,终将是孤独场刊嘉宾 果樹我看的时候没多想这一头一尾两个梦有什么深层含义,我比较肤浅,我就当成是一种前后呼应在看。
主持人 我们敏熙本片中主角父子的亲密关系远超普通父子,你如何看待二人的关系?
有时像父子,有时像兄弟,有时像情人。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这里我真的很疑惑,我快忘了,母亲是一直处于缺位的状态吗?
主持人 我们敏熙一直缺位吧,不过中间有父亲看照片的一幕,上面好像是孩子妈。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么好意思,对于这种暧昧的关系,我只想到了好看过的好多父子文和兄弟文。
场刊嘉宾 果樹这也是全片最大的看点吧(也是让我不太舒服的点,个人原因)。
主创有意模糊了两个人父子之间“应当”的样子,而去变化出更多可能性,给足了解读空间。
我觉得这种剥离掉“常态”的做法,能更还原出人和人之间,超脱了定式的更本真的情愫。
无论父子,兄弟,或者情人,都是一种定义,我其实觉得全片应该更加去掉定义来看。
就看人和人,不要去想他们是什么(虽然我没做到)。
助理主持人 鲍勃粥似乎从几句话来看(如果我没记错的话),父亲似乎承认(或自认为)像兄弟,但从儿子的角度来看感觉更不定,情人的话除了开头的那个梦(或许也可以是噩梦,不一定就是欲望的投射),其实剩下的或许是影像表达。
主持人 我们敏熙但是儿子女友的态度,是她觉得父子二人“过于亲密”,自己没有容身之处吧场刊嘉宾 Her Majesty父亲这个形象很有意思,他像是个时时在诱惑别人的肉感精灵,这和一般电影的父亲形象大相径庭。
我不确定导演是否有意识在通过影像摧毁男权,即使母亲在电影里一直是缺席的。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我想在他们中间。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他们的关系就是都是我老公,好想和他们一起睡觉,如妻如母。
主持人 我们敏熙你是否认为是否在政治上,或者宗教上有所指?
有的话,觉得是如何体现的?
场刊嘉宾 果樹我对政治和宗教的理解都很肤浅,看的时候也没往那边想。
主持人 我们敏熙政治部分主要是两个点,一个是父亲战友和有些人说的苏联解体后新俄国和旧苏联的影射。
宗教的话主要是儿子的一些话语A father's love crucifies。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我发现91年以后所有俄罗斯电影都会被人用来这样看,我连看《花滑女王》都有人说前苏联。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同意啊。
父亲能不能用来象征苏联呢?
对于熟知苏联暴行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们来说(他们和无条件怀恋苏联社会主义生活的曾经的既得利益者显然不一样),对苏联难以戒掉的怀念是不是就和电影里儿子对父亲乱伦式的眷恋一样危险呢?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我完全没有get到里面的宗教和政治信息,苏联已经死透了,不用cue。
主持人 我们敏熙同届《回归》也是,苏联解体后,会自然把之后的俄罗斯电影往这方向想。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最怀念苏联的可能都在中国。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但是宗教意味比政治意味显豁得多,圣子圣父圣灵三位一体,父子是在对方身上发现自己。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发现彼此的DNA。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我愿意生下父与子之子。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在圆桌本来就已被冷落多时的主持人突然一把抓过话筒说道:“我们来这里参加这个圆桌是非常尊重法罗岛的,我们也希望圆桌能够尊重主持人。
有不同的意见是很正常的,但最主要的是应该学会互相尊重。
”主持人的话声刚落立即又遭来了圆桌成员的一片非议,于是主持人又补充道:“如果互相尊重都做不到的话,那么我看接下来的圆桌也没有必要做了。
”最后还是总监打圆场才平息了事端。
不过选片人代表见状只好宣布圆桌讨论就此结束。
#FIFF23#DAY4的场刊评分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我不在乎情节是什么,故事有没有看懂。
我喜欢的是感觉,着迷的是色彩。
古朴的城市,陈旧的道路,老式电车,灰色的风景,低调的服装颜色,无不透露着整个电影的滋味,忧伤这个词用的太滥了,只能用“沉却不闷”来形容了。
从始至终,每一秒,每一个光影都散发出的味道。
这部电影最大的败笔就在于这个鬼译名。
原本晦涩阴暗充满青春躁动与迷茫的文艺片,被活生生翻译成了肉香四溢的烂俗三级片。
以至于小清新风的文艺青年绕道而行,而冲着床戏来的观众们一脸懵逼不耐烦地快进直到结束。
我不记得近十年前我看过的是这部电影还是影评,但是对开头和结尾都出现过的这段话印象深刻:——你在哪……而我,我也在那里吗?
——不,我独自一人。
这番对白已经把电影想表达的内容揭示得非常清楚了。
纠结着的矛盾主体,并非是他们相依为命得太久产生越过亲情的感情与道德伦理,而是他们相互间深刻的依恋与儿子成长后必需的独立自由。
电影的开头儿子叹息着“他们将我吞噬”,那不只是梦魇,还包括成长中的各种各样的困惑与烦恼。
有趣的是,儿子在朦胧中坦露出对父亲的依赖与毫不掩饰的脆弱,与现实中的叛逆无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父亲却对儿子充满近乎溺爱的保护欲,与现实相差无几。
这也许就是成年人与青少年的心理差距所在。
“父亲的爱,是如此折磨。
使得深爱他的儿子备受折磨。
”“可怜的备受折磨的孩子啊。
备受折磨意味着你们爱得并不平等。
”影片中父亲与儿子强烈的体格差距似乎也在暗示着这个孩子还不够成熟。
他对父亲的力量和权威性充满孩童般的憧憬与崇拜,因此他抚摸过父亲的眉眼,穿着军装不愿脱下,执着于探索父亲的朋友与他的儿子如何共处。
而他的女友即使是与他同岁,但凭借女性更为敏锐早熟的特质,也发觉了他的“孩子气”。
两人最终分手,从来就没有什么新欢,只是因为女友意识到他与父亲太过亲密的关系与他的不成熟。
他的内心还是个孩子,他还沉溺于父亲的宠爱中而没有做好成为父亲的准备。
两人互相掷来项链,却都没有接住,出于犹豫不决。
于是这段关系最终走向结束。
当感情深刻到一定程度,便会产生占有欲,这是因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
是以亲情、友情往往会与爱情相混淆。
我们无法去过度深究,毕竟有时候就连当事人也无从得知。
——我爱你。
——我知道。
Ps:非常遗憾我对俄国文化并不算了解。
比如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比如前呼后应的男子吊环,我无法得知它们隐藏的含义。
但是父子在屋顶上玩闹时儿子看似抱怨女邻居的一番话,应该是表明了他对于缺失的母亲的态度。
这部电影看起来真是怪级了不知是否真有这样的父子,基本在国人的惯性思维里,说父子无非要和父权冲突深重的人性压抑联系起来。
就连蔡明亮那厮说到父子乱伦都是父权丧失后,也要将父亲对儿子的情欲急冲冲的表现出来,那种隐忍的压抑之痛在沉闷中爆发或瓦解。
而这部电影却完全没有压抑的色彩,明亮的微微发黄的光彩笼罩圣彼得堡,电影只是一遍一遍说这对父子怎样极度的爱着对方。
却时不时要伤害对方,以便检验另一个对自己的爱,却在这个当中伤害和利用到其他人。
儿子在有父亲观看训练中的屡屡失手,父亲为了自己没有出现在儿子的梦中而暗暗生气,儿子讨厌父亲提到自己小时侯的事,原因就是他是父亲一手拉扯大的,事实的提醒他与他爱的人是父子关系。
我想他们之间的感情,应该就是比其他父子更亲密的一种感情吧,包含了父子之情,也包含了兄弟和朋友的感情,而且非常浓烈。
至于有没有乱伦电影没说,我猜要是捅破说了也就失去电影现在这种统一而温暖的基调了吧。
儿子女友妒忌男友和父亲过于亲密那段拍的非常美,两张美丽的脸在隔着那扇不停说着情话,儿子痛苦矛盾的表情都抓的到位,父亲的演员非常英俊,级有成熟男人的feel。
索库洛夫(A.Sokurov)的电影《父与子》,始于父与子的一场同床异梦。
他们深切地爱着对方,但是儿子的梦中没有父亲,一个人的荒芜。
他们的这场床戏展示在电影的开始,似乎在告诉我们,这场貌似父子“做爱”(实际上可能是在挣扎于一场噩梦)的情节在毫不犹豫地隐喻着什么。
有人说这是俄罗斯对于苏联的一场难以割舍、却不得不分离的政治隐喻。
不管在政治上具体隐喻什么,父与子之间的关系都是隐喻的。
这也是为什么他们的音与画是间离的,他们各自的梦中都没有对方;他们在逼仄的空间呈现出那么强烈的依恋,而我们在强烈的依恋中时刻都感受着纯粹的父子之爱中的挣扎,正如阿列克谢所说的那样:“一个父亲的爱是如此折磨人,一个爱他的儿子让自己受折磨。
”这是俄罗斯人的基督教哲学。
从狭窄逼仄的空间,到爬满电车铁轨的街道,再延伸到远处的城市建筑群,我们隐隐能看到那些能树立威权的大建筑,那仿佛是一场遥远的梦,而他们的挣扎,只是在逼仄生存空间外的一场屋顶的游戏和亲密。
电影依旧是俄狄浦斯式的,儿子阿列克谢在進行一场逃离父权的努力,对于父辈代表的历史记忆的窥探和回避。
他们之间借助了父与子同性恋的乱伦关系,展现了性紧张所代表的政治紧张。
电影最大程度地抽离了故事的可能性,克制的镜头语言演进着一个谜一样的梦魇。
借助柴可夫斯基的配乐,让心理空间和现实空间充满了挣扎与融合的尝试,就像父与子之间的同性感情。
《父与子》充斥着强烈的同性恋隐喻。
《父与子》中的父子既迷恋又拒斥。
真实的外部环境显得迷离而模糊,但是人物的美,通过特写镜头,引发人的欲望。
父与子之间的胶着,传达出强烈的罪恶感。
儿子看着父亲的照片,那是医院照出来的胸部的X光片,不再是衣物遮挡,也不是肌肉遮挡,似乎更加能赤裸裸地分析其本质了。
儿子分析父亲说:“最漂亮的是你,像一棵树,你的两腿是树根,胸脯是树干,双臂是树桠。
”儿子面对父亲,摸了摸父亲,又摸了摸自己,说:“我们两个好……好不一样。
”“你以后会喜欢的,我也是……”儿子说:“这就是你对我所有问题的答案?
”父亲说:“并不是所有问题都有答案。
”父与子每个人都藏着深深的焦虑,他们是那么一样,又是那么不一样。
同性恋的身份焦虑,明显有着政治身份焦虑的隐喻。
“一个父亲的爱是如此折磨人,一个爱他的儿子让自己受折磨。
”折磨与煎熬,是他们共同的心理。
这对“仿佛受到了诅咒的”父与子,再也找不到他们的情人和母亲,那个更加古老的俄罗斯母亲,或者他们灵魂上的圣母玛利亚。
他们都梦魇住了,不敢肆意睡去。
他们不仅仅是同性恋,而且还是父子,于是折磨与煎熬就更加深。
他们互相爱,又挣脱不开。
电影不仅展示了一对父与子。
还有一位寻找父亲的年轻人。
寻找父亲的人,想知道为什么父亲会和母亲离婚。
父亲去哪里了,他为什么会失踪,是不是因为父亲杀过人。
他不相信父亲杀过人,即使杀过,他也会和父亲站在一边。
对于逝去的东西的留恋。
或许是指苏联。
不管苏联有没有犯过巨大的政治错误,他都想了解并亲自见识。
这是一种逝去的诗学。
他们隔壁,深深的房井另一面,住着他的邻居,年轻男人萨沙。
“到外面去!
”三个年轻人,在一条架在屋井上的悬空的木板上,互相打闹。
阿列克谢对萨沙说:“永远不要害怕任何事情!
”阿列克谢,萨沙,和寻找父亲的年轻人,开始一起和父亲对峙。
父亲因为危险,教训起了儿子。
三个年轻人开始对付父亲。
“外面”和“风险”,成为父与子之间对峙的导火索。
或许这是新的俄罗斯开始对老苏联产生强烈的敌意。
年轻人开始呼唤父亲的回归,不管父亲有没有罪恶,不管活着的父与子之间的爱多么有罪恶感。
那个寻找父亲的儿子,并不知道他父亲的故事。
他的父亲是接到命令并唯一存活下来的人,他想杀掉那个给他下达命令的人。
我们只能从父亲的口中知道这是98年,但是我并不知道具体在影射什么政治事件。
但是,两个年轻人,乘坐城市的有轨电车一边游览城市,一边回忆他的父亲。
这时候列宁格勒的城市全景一收眼底。
他们在谈论《浪子回家》的寓言故事。
他们谈到了冬宫镇馆之宝,伦勃朗的那幅《浪子回家》(The Return of the Prodigal Son)。
这是一个圣经题材故事,以一个大家门户的前厅为背景,画中的老人已是风烛残年,疲弱的视力已不能帮助他更好地辨认面前的情景,他伸出双手接受失而复得的儿子,那双颤动的手在儿子的背上抚摸着,生命的源流在那儿奔涌着。
衣衫褴褛的浪子身上留下了流浪的印记:他挥霍尽了向父亲索要的资材,时逢歉年,受雇为人放猪,食不果腹,饲料充饥尚求之不得,遂念及家中无尽的好处,回家跪在老人的面前,说道:“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作你的儿子。
”源远流长的微波细水汇入生命的活体,一脉相承的最初时日又回到身边。
寻找父亲的儿子说,为什么是儿子回家?
应该是父亲回家。
因为儿子知道应该往哪里去,他的面前只有一条路可走。
我们或许更加清晰地猜想,父亲已经挥霍尽了资材,应该回归这里,向儿子下跪说:我不配称作你的父亲!
俄罗斯又找到了她延续了千年传统的路。
奇怪的是,2003年,也就是和《父与子》拍摄的同一年,安德烈·萨金塞夫俄罗斯就展示了他的“浪子回家”的故事,电影《回归》,让一个离开多年的父亲回到了家乡。
同样受塔可夫斯基影响的《回归》,和《父与子》有着相同的政治隐喻。
《回归》重新肯定及延续了塔可夫斯基所代表的俄国电影思维。
它同样讲述的是父与子的关系。
离家十多年的父亲突然归来,打破了两兄弟的和谐生活。
他们既对这个陌生的父亲充满怀疑和好奇,又对当年他突然抛开母亲而耿耿于怀。
第二天,父亲带着他们去到一个地方找寻一些东西。
在路上,小伊万开始表现出对父亲的不满,认为他们没有父亲的生活也过得很愉快。
他们来到一个大湖,父亲带领两个孩子做了一艘小船,驾船来到一座神秘的小岛上。
父亲和两个孩子分开,两个孩子出去捉鱼,父亲去找些东西,孩子们回到与父亲约会的地方时已经非常晚了,父亲大发雷霆,愤怒地责备哥哥安德烈,伊万哭着爬上一座高高的废弃的铁架上。
父亲怕他发生危险也追了上去,结果父亲失足坠亡。
两个孩子把父亲的尸体运回湖岸,就在他们启动汽车,打算把父亲的尸体装进去时,父亲的尸体连同那条小船慢慢地沉下湖心。
“一个父亲的爱是如此折磨人,一个爱他的儿子让自己受折磨。
”儿子阿列克谢对城中的女友这样说。
他把要来的项链又还了回去。
“受折磨的爱意味着你们并非相等。
你们不是兄弟。
”女友说。
阿列克谢说他梦见了父亲,又梦见了他和女友的儿子。
女友说他还没有准备好要儿子。
她对于阿列克谢并没有信心。
他连身份都不确定呢,也没有从父亲的爱中独立出来。
父亲说,对于你来说我就是兄弟。
阿列克谢不想知道他的童年,那只是父亲的回忆。
这意味着他们要分道扬镳。
他们并不分享共同的记忆了。
他们应该共同建立美好的记忆,共同建议一个安全的堡垒,就像他们再次来到外面的房顶,整部电影父与子之间的美好达到了高潮。
他们不是兄弟,他们是父子,但是他们仍旧可以平等,可以分享共同的美好记忆。
阿列克谢发出了他的宣言:“她想什么,她要什么,我都不感兴趣。
她从来不了解我,我不需要她。
”儿子骑在了父亲的肩膀上,他在飞翔,借着父亲强有力的肩膀,飞得更高。
他要离开这里,离开父亲。
他们各自寻找自己的幸福。
儿子说:“我的话对你来说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儿子像是在试探父亲的心意。
父亲说:“你看上去,就像你的母亲。
上帝把你赐予我,你的一切对我都很重要。
”父亲回报了儿子的心意。
阿列克谢对父亲说,这是萨沙,我爱他。
萨沙对阿列克谢说,他想住到他们家中。
阿列克谢说,你就住在隔壁,我们已经是一家人了。
这又是苏联解体后的寓言。
父亲和儿子各自睡去,分别在自己的床上。
父亲梦到了儿子的梦,那片荒原,儿子不在那里。
儿子也梦到了父亲的梦,梦中下雪,父亲就只穿一条单裤,孤独地在冰天雪地中,坐着,那么冷。
他们分开了,却共享了同一个梦境,精神已经融合为一体了。
他们冲破了多么大的隔阂啊!
感觉这部片子的评分虚高,太多“政治正确”的加成,其实我想给一星的,不过还是给二星好了,毕竟可能受限于取材、演员、审查制度等,造成没能好好发挥(这又是个政治正确的角度,按照别人的评论,导演是名导,这些应该不是问题)。
下面我从几个角度评论一下。
音频:不知道是我的片源的问题,还是此作本来就是这样,感觉所有演员的声音(之所以不说是配音,因为我不知道是否是演员演的时候就发音的还是后面补录的),都是跟话筒很近的情况录制的(参考央视播放的外片里的中文配音,大喊大叫时的配音是轻轻的“啊”——因为距离话筒太近,不能大声的“啊”)。
然后我去YouTube去看了下,也是一样的情况。
而且,话赶话,对话间距似乎很近很平均,有点像念稿子。
而且这近乎平均间距的话赶话式地对话,让我分不清楚哪句话是谁说的,虽然可能是我的听力的问题、或者是我不懂俄语的原因、或者是(配音)演员太少或者音色相近,但是,避免混淆,不是包括艺术在内的所有的作品应该做到的吗?
总之,我花了远超过我正常观剧(影)水平的时间、精力去弄清楚哪句对白是谁说的。
视觉背景:不知道为什么大家这么推崇这种灰色调的背景,难道是显得有年代感?
难道是为了衬托悲剧?
可是本剧不需要吧,本身取景就能看出来大概年代背景,其次本身就是悲剧,不知道为何要把观看体验降了(至少我看着挺难受的)。
我们可以对比相同题材下李安的《断背山》,一样的年代剧,但是李安没有刻意去把画面弄成黑白、虚化,就能体现出剧作本身的年代。
其实我很想看看苏联的大城市里,普通市民们的居住环境的,奈何因为背景被处理, 屋顶的灰尘、裂痕之类的东西都很难看到(屋顶的戏真的太多了),其他更不用说了。
演员:配角的演员,选角的时候就不能让我们有点代入感吗?
真的是相貌和设定的年龄不符啊!
阿列克谢的校友、玩伴,能不能选些跟他一样的年纪的演员?
还有那个失踪战友的儿子,那个发际线,这个在我国,看起来都三四十了吧?
而且他还有双下巴。
不是我外协,我只是想说,选角的时候选看起来年轻的演员演阿列克谢,能让观众更有代入感(现代游戏都在不断想方设法让玩家代入,历史更悠久的文艺作品更应如此),反正我看到他出场的时候,角色是战友的儿子,我瞬间出戏了(看起来比Andrei Shchetinin (以下可能用“安德烈”指代)年龄大多了)。
台词:可以不要那么多代词吗?
明明父子之间在进行情感对话,儿子的嘴里突然冒出一个他,或者一个她,这儿子思维这么跳脱的吗?
关键是他爸能理解他和她分别指的是谁!
你们感情这么好很默契我可以理解,但是能不能理解一下观众?
观众又不是你们肚子里的蛔虫!!!
(你们谁是你们自己承认,反正我不是o(╯□╰)o)提到别人的时候能不能用名字啊?
这也抹不去多少他们的父子默契啊。
还有,台词能不能别那么多腻歪,虽然感情好,但是也不要这样一直腻歪啊,表现他们缠绵的对话,不用从头表现到尾吧?
虽然有观众评论是“导演只是想表现他们之间每天的日常生活”,可是我觉得,文艺作品、纪录片、真人秀之间,还是应该有所区分,尤其是在表达时长上。
剧情:主线剧情我先不吐槽,我先吐槽几个分支剧情。
阿列克谢和他的女朋友的支线感情,我觉得有点多余,而且这条线让我觉得阿列克谢早恋、用情不专,虽然这条线通过女朋友的离去加强父子之间的暧昧,但是于我而言,他们父子之间已经足够暧昧了,加了这条线反而让阿列克谢的情感光环失色,其次然我觉得阿列克谢对两边都不负责任(虽然他还是个孩子,但是他是个军人,但是他是个有女朋友的人——三十岁了还没有男朋友的我正在哭着打下这些字)。
失踪战友的儿子的寻夫之旅剧情,这条线让我觉得阿列克谢很幼稚,其中有一段剧情是不断的拉看起来畏畏缩缩的寻亲者到危险的地方,还告诉他要勇敢什么的,不好意思,我觉得这个失去了父亲的儿子比你这个军人要勇敢多了,勇敢不是表现在不恐高上,古人云“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好吧,俄国的导演可能没听过),所以,阿列克谢被他爸爸狠狠地揍了,哈哈哈。
后面的一小时之约,都没定下在哪见面他就走了,而且阿列克谢后来还找到他了,导演你不是在搞笑吧,台词那么腻歪,这里就这样?
而且后面两个人的游玩,阿列克谢虽然在带路,但是显得他更幼稚,除非导演是在用这条线描写阿列克谢的迷茫,用此线和女友线的描写他变成坚定的过程,可是为什么后面他又说要离开他和他父亲居住的地方(有个计划了,显得自己不迷茫了),还让父亲结婚?
难道不是带着父亲离开那里?
(毕竟开局他就提到:有的人对他们不满)。
邻居支线,这条线挺不起眼的,一开始Andrei Shchetinin在开阔平稳的屋顶展现身材给太阳的时候,邻居在另一处更高的屋脊那里瞭望,似乎是在偷看?
本来我在想可能是我想多了,他可能是在观看日出,但是他在Andrei Shchetinin 进屋之后,他也马上下去了,好个痴汉(妈妈,这里有鸡)。
最后在前两条支线结束的时候,阿列克谢(儿子)让安德烈(父亲)结婚,双方在经历了一场难受的对话之后,旁边的邻居地默默走到一边。
最后阿列克谢叫邻居过来,拥住他们两个,三人抱在一起,在他父亲进屋之后,邻居说:“让我跟你们一起住吧。
”然后在阿列克谢答应之后,又反悔说,我们已经在一起住了啊,隔着一面墙而已,(阿列克谢:“我爸爸只能是我一个人的!
”观众:“那你TMD叫你爸爸结婚干嘛?
”)。
情欲表现:这部片子,整部剧都在围绕这父子之间的感情,又在极度的掩饰,让他们不断地暧昧。
如果说文艺片要暧昧,可是片头的床上赤膊相拥是想干嘛?
有一种为了吸引人而爆尺度又不承认自己不清新不文艺的感觉——我不是在说导演立牌坊,只是觉得表现尺度前后矛盾,让人觉得如鲠在喉。
结语这部剧的观影体验,对于我而言,很糟糕:导演在尽量的表现他们的爱,但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藏了曲调不了情 ,我猜大概是因为跟我们一样和谐的环境所致吧,还是怕表现出来了所以伤害到“纯洁的”观众?
正如片里父子之间,深爱着对方,又怕给对方带来困扰,直至这种表达不出来的爱伤害了对方。
对此,我只想说,请尽情的说出来吧,这个世界,艰涩难懂的东西太多了,又何必在彼此之间横亘一堵墙,让我看不到你,以为你放弃了我。
文/鬼脚七 索科洛夫毫无疑问是可以用“极致”来形容的导演,《精神之歌》长达300多分钟的沉吟悱恻,《俄罗斯方舟》一镜到底的流畅自然,都不是普通导演们敢于随便尝试的。
再加之师从塔可夫斯基,他的影片里流淌的诗意和颇具寓言色彩的意向随处可见,在这个角度上,称他为塔可夫斯基精神的继承者毫不为过。
2003年,索科洛夫拍出《父子迷情》,评论界一片叫好,昏黄的画面,呓语般的对话,缓慢的情节和略带惆怅的感情,追求极致和酝酿诗意仍然是索科洛夫影片的中心,而他用《父子迷情》讲述的,正是被抽象化和提纯到极致的父子情感,这种纯粹,与多年前的《母与子》如出一辙。
看索科洛夫的影片从来都是一种挑战,他始终会给你预料之外的东西,也始终会勾起你不曾期待的情绪,正是这样,索科洛夫显得艰涩而不便于理解,有时候,在混沌的叙事状态和漫长的镜语中,你甚至会觉得他似乎忘记了观众的存在而独自在和永恒对话。
这样的索科洛夫,无形中给了评论者尽可能多的角度。
而回到《父子情迷》,从中读解出性暗示的评论却被索科洛夫本人一口否认,这也难怪,这并不是一部关于弗氏心理学理论的影片,亚历克斯与父亲构成了最简单的人物关系,这种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理解,甚至是相互竞争,但是并无同性爱情的因素作祟。
回头看看开场,黑幕后粗重的喘息声,亚历克斯从梦魇中惊醒,父亲紧紧拥抱着他,肉体紧绷,手脚交织,一瞬间让人想起被蛇紧缚的拉奥孔,那是关于生的绝望和挣扎。
正如亚历克斯与父亲一样,他们彼此从对方身上证明自己的意义,不断更深爱对方,也更坚定自己,这种关系已经不简单地是情欲可及的了。
开场的结尾处,背景深处隐隐传来女人吃吃地笑声,好像看到了刚才发生的一切。
女性在一开始就成了影片中的背景,父子俩的关系中缺少女性,但是却不乏温柔婉转,我们通常所接受的性别差异的这里被消解掉了。
他们不再是父子,在这一刻,更像是两个相爱的人,仅此而已,而索科洛夫紧紧逼近的特写镜头一刻也没有放松过,甚至还有一个父亲看向观众略带挑衅的镜头,这一切无不在说明,这两个人就将如此紧密,无法分离。
但是我们也能轻易看出这种亲密中的不完整性,两个人只能组成关系,不能组成家庭,缺少第三方的平衡让这对关系始终无法稳定,这种不断的摇摆和偏移成了全片不断来回拉扯的中心。
父亲和儿子都心知肚明总有一天对方会离自己而去,而理智与情感的纠缠又是那么难以轻易平复。
儿子的女友、父亲战友的儿子、和邻居的男孩,都成了想要介入这对关系而不得其门而入的无奈退出者。
索科洛夫把这段关系极端化到容不得任何分享和展示,同时,也把父子之间本来难于描述的感情更加私人化和神圣化。
在这样的细微的角度里,我们也许很难解释亚历克斯为什么不和女友和好,他和父亲战友的儿子之间那种似乎同病相怜的感情又是什么,我们只能在父子间的私语、动作、玩闹中去体会他们是怎么样绝望但是又彼此难以分离地相互依赖的。
在《父子情迷》的每一个镜头中,索科洛夫都带有一种淡淡的怨而不怒的忧伤感,谁都知道故事的结局不会是俗世所理解的那种“幸福”,当亚历克斯在屋顶上对邻居男孩坦白:“这是我父亲……我非常爱他”,这意味深长的告白背后,父子之间那道终究无法回避的差异最终显露出来。
片尾父亲在梦中回到下满雪的屋顶,阿历克斯在画外问到“那里有我吗?
”父亲回答“没有,只有我一个人”,和片头亚历克斯叙述的梦境想对应,儿子的梦中没有父亲,父亲的梦中也最后没有儿子。
他们心中都熟谙这种别离,也只有坦然接受。
描述父子感情的电影并不算少见,但是相比《那人那山那狗》的理解、《千里走单骑》的包容、《当幸福来敲门》的希望,《父子迷情》显得“另类”了太多。
偏黄的昏暗色调显然来自塔可夫斯基所热衷的对于朦胧情感的表现,始终如黄昏的光线让人分不清时间,对于影片所展示的圣洁的父子关系来说,确实也不需要时间。
索科洛夫并不排斥把这段父子情赋以宗教色彩的倾向,亚历克斯借圣人之言说出,“一个爱父亲的儿子,将会受尽折磨”,而影片中教堂般的打光、脸部特写以及略带压迫感的室内空间,都把这段关系最深处的神圣一面表露无疑。
而说到为了父亲受尽折磨的儿子,最大的对应无非正是为了上帝而受难的耶稣,作为上帝之子最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大概是最适合用来描摹这种父子情感的了,影片正是在这个点上完成了情感的升华,索科洛夫不是一个小格局的导演,《母与子》讲述自然和生命,《俄罗斯方舟》关乎苏俄两百年历史,最近的《浮士德》谈论灵魂的价值,《父子迷情》并不简单记叙一对父子的深情厚谊,正如导演消除性别只想让他们还原成两个“人”一样,影片在把父子关系神圣化的同时,实际上也将之普世化了。
影片中封闭的环境,镜头营造的回忆式的朦胧感,都在试图保持父子关系的私密性,正是在这种私密性中,导演和观众才有可能提纯出和自身情感共鸣的那部分内容。
而身在东方文化下的我们,大多数人成长于对父母连“我爱你”也说不出口的传统中,要带入索科洛夫营造的身份关系中或许并不容易。
好在电影从来不强求理解,索科洛夫在把这段父子情感剥除杂质,推向极端之后,展示给我们的,正是这段难以割舍,却也难以轻易品味的父子情感。
原载于《看电影》2013年4月上,有删改
恶心
看不懂谢谢
7.0/10。一对父子过于亲密(亲密到似兄弟似爱人)的感情关系。影片运用昏黄梦幻的高水平摄影美术(一些方面——如构图的力度——还能做的更好)与滤镜下朦胧变形的画面营造了一种暧昧且如梦一般的诗意。但作为角色导向型电影,本片叙事太模糊不清,导致对角色的塑造在效果上非常差(虽然也不至于近乎为零),扣2分。
只能说是仗着演员长得好看为所欲为无故注水,整个电影从framing到script都太诡异了。一个observation:父亲似乎曾经爱过战友?
太艰涩了,不知道导演要表达什么。
看不懂,可能演员也不晓得自己在演什么。(画面美是真的,5年后翻到这片,情节已经记不住了,但对画面的印象还是那么深刻)
成篇炫光滤镜般的采光,缓慢的叙事,无尽的耳鬓厮磨,说实话有点恶心
所谓“大师艺术作品”总是太古典、诗意和朦胧,画面干净纯粹,故事艰涩,我看时真没看懂。看了评论后明白了些,但依然不是现在的我爱的片子,只能附和的说声“美”,因为诗总是“美”的吧——不论读没读懂。但有一点,这并非同志片,而就像导演自己说的,“他们只不过比一般父子要来得更亲密些而已”。
爸爸甚美!结局好桑悲= =
I cannot understand it..oh
透过胸片看到你
光与影,画与诗,现实与梦幻,亲情与爱情交织缠绕的大师经典之作
俄罗斯人思想太深沉了 看不下去
就觉得开头那段挺不错,后面```````````````````太诗意了
先锋派、诗性语言、作者电影。剧情令人想起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中文译名里的迷情两字真乃败笔,令观众先入为主地有暧昧的联想,翻译成父与子既简练,又可承接导演先前拍的母与子
里面的父子关系表现得暧昧。
因为翻译的原因,让本就莫名其妙的片子变得更加莫名其妙。
看不懂
氤氳的氛圍
看不懂,画面也昏黄朦胧看着更容易瞌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