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雪了。
” “你...你在哪里?
”“我没有走远。
”“而我...我也在那里吗?
”“没有...只有我一个人......”父亲的一哭一笑看着好心疼啊
感觉这部片子的评分虚高,太多“政治正确”的加成,其实我想给一星的,不过还是给二星好了,毕竟可能受限于取材、演员、审查制度等,造成没能好好发挥(这又是个政治正确的角度,按照别人的评论,导演是名导,这些应该不是问题)。
下面我从几个角度评论一下。
音频:不知道是我的片源的问题,还是此作本来就是这样,感觉所有演员的声音(之所以不说是配音,因为我不知道是否是演员演的时候就发音的还是后面补录的),都是跟话筒很近的情况录制的(参考央视播放的外片里的中文配音,大喊大叫时的配音是轻轻的“啊”——因为距离话筒太近,不能大声的“啊”)。
然后我去YouTube去看了下,也是一样的情况。
而且,话赶话,对话间距似乎很近很平均,有点像念稿子。
而且这近乎平均间距的话赶话式地对话,让我分不清楚哪句话是谁说的,虽然可能是我的听力的问题、或者是我不懂俄语的原因、或者是(配音)演员太少或者音色相近,但是,避免混淆,不是包括艺术在内的所有的作品应该做到的吗?
总之,我花了远超过我正常观剧(影)水平的时间、精力去弄清楚哪句对白是谁说的。
视觉背景:不知道为什么大家这么推崇这种灰色调的背景,难道是显得有年代感?
难道是为了衬托悲剧?
可是本剧不需要吧,本身取景就能看出来大概年代背景,其次本身就是悲剧,不知道为何要把观看体验降了(至少我看着挺难受的)。
我们可以对比相同题材下李安的《断背山》,一样的年代剧,但是李安没有刻意去把画面弄成黑白、虚化,就能体现出剧作本身的年代。
其实我很想看看苏联的大城市里,普通市民们的居住环境的,奈何因为背景被处理, 屋顶的灰尘、裂痕之类的东西都很难看到(屋顶的戏真的太多了),其他更不用说了。
演员:配角的演员,选角的时候就不能让我们有点代入感吗?
真的是相貌和设定的年龄不符啊!
阿列克谢的校友、玩伴,能不能选些跟他一样的年纪的演员?
还有那个失踪战友的儿子,那个发际线,这个在我国,看起来都三四十了吧?
而且他还有双下巴。
不是我外协,我只是想说,选角的时候选看起来年轻的演员演阿列克谢,能让观众更有代入感(现代游戏都在不断想方设法让玩家代入,历史更悠久的文艺作品更应如此),反正我看到他出场的时候,角色是战友的儿子,我瞬间出戏了(看起来比Andrei Shchetinin (以下可能用“安德烈”指代)年龄大多了)。
台词:可以不要那么多代词吗?
明明父子之间在进行情感对话,儿子的嘴里突然冒出一个他,或者一个她,这儿子思维这么跳脱的吗?
关键是他爸能理解他和她分别指的是谁!
你们感情这么好很默契我可以理解,但是能不能理解一下观众?
观众又不是你们肚子里的蛔虫!!!
(你们谁是你们自己承认,反正我不是o(╯□╰)o)提到别人的时候能不能用名字啊?
这也抹不去多少他们的父子默契啊。
还有,台词能不能别那么多腻歪,虽然感情好,但是也不要这样一直腻歪啊,表现他们缠绵的对话,不用从头表现到尾吧?
虽然有观众评论是“导演只是想表现他们之间每天的日常生活”,可是我觉得,文艺作品、纪录片、真人秀之间,还是应该有所区分,尤其是在表达时长上。
剧情:主线剧情我先不吐槽,我先吐槽几个分支剧情。
阿列克谢和他的女朋友的支线感情,我觉得有点多余,而且这条线让我觉得阿列克谢早恋、用情不专,虽然这条线通过女朋友的离去加强父子之间的暧昧,但是于我而言,他们父子之间已经足够暧昧了,加了这条线反而让阿列克谢的情感光环失色,其次然我觉得阿列克谢对两边都不负责任(虽然他还是个孩子,但是他是个军人,但是他是个有女朋友的人——三十岁了还没有男朋友的我正在哭着打下这些字)。
失踪战友的儿子的寻夫之旅剧情,这条线让我觉得阿列克谢很幼稚,其中有一段剧情是不断的拉看起来畏畏缩缩的寻亲者到危险的地方,还告诉他要勇敢什么的,不好意思,我觉得这个失去了父亲的儿子比你这个军人要勇敢多了,勇敢不是表现在不恐高上,古人云“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好吧,俄国的导演可能没听过),所以,阿列克谢被他爸爸狠狠地揍了,哈哈哈。
后面的一小时之约,都没定下在哪见面他就走了,而且阿列克谢后来还找到他了,导演你不是在搞笑吧,台词那么腻歪,这里就这样?
而且后面两个人的游玩,阿列克谢虽然在带路,但是显得他更幼稚,除非导演是在用这条线描写阿列克谢的迷茫,用此线和女友线的描写他变成坚定的过程,可是为什么后面他又说要离开他和他父亲居住的地方(有个计划了,显得自己不迷茫了),还让父亲结婚?
难道不是带着父亲离开那里?
(毕竟开局他就提到:有的人对他们不满)。
邻居支线,这条线挺不起眼的,一开始Andrei Shchetinin在开阔平稳的屋顶展现身材给太阳的时候,邻居在另一处更高的屋脊那里瞭望,似乎是在偷看?
本来我在想可能是我想多了,他可能是在观看日出,但是他在Andrei Shchetinin 进屋之后,他也马上下去了,好个痴汉(妈妈,这里有鸡)。
最后在前两条支线结束的时候,阿列克谢(儿子)让安德烈(父亲)结婚,双方在经历了一场难受的对话之后,旁边的邻居地默默走到一边。
最后阿列克谢叫邻居过来,拥住他们两个,三人抱在一起,在他父亲进屋之后,邻居说:“让我跟你们一起住吧。
”然后在阿列克谢答应之后,又反悔说,我们已经在一起住了啊,隔着一面墙而已,(阿列克谢:“我爸爸只能是我一个人的!
”观众:“那你TMD叫你爸爸结婚干嘛?
”)。
情欲表现:这部片子,整部剧都在围绕这父子之间的感情,又在极度的掩饰,让他们不断地暧昧。
如果说文艺片要暧昧,可是片头的床上赤膊相拥是想干嘛?
有一种为了吸引人而爆尺度又不承认自己不清新不文艺的感觉——我不是在说导演立牌坊,只是觉得表现尺度前后矛盾,让人觉得如鲠在喉。
结语这部剧的观影体验,对于我而言,很糟糕:导演在尽量的表现他们的爱,但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藏了曲调不了情 ,我猜大概是因为跟我们一样和谐的环境所致吧,还是怕表现出来了所以伤害到“纯洁的”观众?
正如片里父子之间,深爱着对方,又怕给对方带来困扰,直至这种表达不出来的爱伤害了对方。
对此,我只想说,请尽情的说出来吧,这个世界,艰涩难懂的东西太多了,又何必在彼此之间横亘一堵墙,让我看不到你,以为你放弃了我。
索科洛夫的《父与子》与《母与子》这对孪生片在影像上的高度统一与诗意将亲情之间的互动与暧昧进行了抽象的展现。
索科洛夫的片子毫无疑问是闷的,而且是相当闷,是典型的通过状态来推动叙事。
本片里每一次父子间的互动、对视都有着复杂的情感和解读性。
而从头到尾的金黄色色调也给影像赋予了暧昧感。
父亲是退伍军人,儿子进入军校走上了父亲的道路,开篇父亲与儿子肉身的互动让观众产生了“邪恶”的想法,但这是父亲在安慰受噩梦困扰的儿子,缺失的母亲让这个家庭残缺,想要在残缺中寻求安全感是父子两人以及每个残缺家庭需要费力争取的良药。
相依为命也是这个境遇下被不断提及的饱含悲情色彩的词语。
儿子的女友在军校里与他分手,一个在屋内,一个在窗外,女友没有进入屋子,儿子没有走出屋外,而窗户只是打开了一条缝,这段分手戏让人印象深刻,进不来出不去,而父亲则一直在屋内。
父亲的肺部透视片始终在提醒着生命的衰落,儿子的健身则是生命力蓬勃的展现。
与这对父子相反,父亲战友的儿子则是失去了父亲的孤独者,他的父亲在战争中死去,这个秘密被一直保守在儿子父亲的心里。
他们都被缺失的家庭角色所困,但又不尽相同,缺失父亲得孩子在性格上是更柔弱温吞的一方。
最后儿子与父亲在温情暧昧的凝视与互动后各自回房睡去,父亲做了一个冰天雪地的梦,他们曾经的房顶后花园由金黄色变成了白色,不再有那盎然的生机。
他们离不开对方,却不得不离开,儿子像死去的母亲一样漂亮,但终究要拥抱独立于原生家庭之外的人生,父亲也终究要拥抱依旧残缺与孤独的余生。
影片以儿子朦胧、缠绵的梦境开始,在父亲孤寂平静的梦里结束。
在各自的梦里,他们都是孤身一人,在空旷的草地亦或白雪皑皑的冬季,他们害怕失去对方烙印在潜意识中,在一次次的噩梦中重现。
爱与孤独将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在近处却触而不得。
对于人物的塑造更多的将注意力倾注在父子间含蓄暧昧的情感,在小城阁楼里,古典般的色调,特写镜头的互相凝视,儿子时常在噩梦惊醒前躺在父亲有力安全的拥抱下,这种超脱于父子间细腻真挚又模糊的爱,两个孤独灵魂的契合,女性的缺失,以至于——“父亲的爱,是如此折磨人深爱他的儿子,让自己备受折磨”儿子一如步入父亲后尘作为一名士兵,也一如父亲对儿子所言:“你以后会老去”,父亲的形象在儿子心目中是沉稳崇高完美强壮的,是不能失去的。
而父亲的孤独忧郁深深埋藏在心里,或许是战争后的创伤,他依旧也不能离开儿子。
他们似乎已经形成精神上的依恋,一种无法割舍的爱,超越情人、亲人、朋友间的任何一种具象的爱。
他们间又似乎总有一条不可逾越的界限,关乎于道德。
父亲的爱让儿子成长,伴随着折磨与痛苦,儿子对父亲说“你会结婚,不会独自一人”,可是他为什么会说这样一句话,也许这是间隔这份不现实的爱最有力的说辞。
父亲进门时,儿子摸着胸口的位置,问父亲“经常都会这样痛吗”,因为告别终将会发生,生而为人,终其一生都避免不了。
父亲同样做了一个沉重的梦,呼应开头儿子的梦,这时父亲赤裸上身在空旷寂寥的屋顶,独自一人。
记不得是多久前看的这部电影,只是很讶异那种缓慢而唯美的情调,很讶异那对如天使般的两个年轻男子竟然是对父子。
从一开始,父亲去探望自己的军校的儿子,调皮而激动的心情像是在等待自己久未逢面的情人。
而儿子出现之后,两个人相对而视的表情让人感到一丝温暖和亲切。
那不是父子该有的表情,那是一对挚友方有的心心相印。
想要从电影缓缓流出的情绪中看出什么情节是徒劳的,总结下来,我印象中只有这么几个简单而悠长的片段:父亲在屋顶锻炼,儿子喜欢和他在屋顶踢足球,儿子的朋友从远方来二人在小城内四处闲逛,儿子和女友分手伤心欲绝。
似乎导演不急于想告诉我们,只是想让我们静静地享受着这如水晶般透明的情感。
一切猜忌和暧昧都是有心者的自我意淫。
那对父子就是父子,如同《吉莫尔女孩》里的母女,即使再亲密,也终究是单纯的母女感情。
只是这份爱太平等太美好,让人无法相信而已。
弗洛伊德曾经说过男人都有恋母情节,但是我曾经就很怀疑:难道男人就没有恋父情节?
此话说起来好像极为好笑,很多儿子对父亲的记忆好像只有反抗和叛逆,何来恋父?
但是如果你们仔细想想的话,哪个儿子不曾暗暗为父亲的一句无心的夸奖而欢喜?
哪个奔赴沙场杀敌的男子汉不曾在心底希望得到父亲对自己男人身份的认可?
金庸小说里曾经出现过一种爱,是郭芙对杨过的“仇恨之爱”,这种看似对立,其实质却是内心无法阻止的一种强烈感情的极端流露。
这种爱恨不分的情况,在父子之间似乎更容易得到印证。
俗话说关心则乱。
越爱一个人,就会越想得到一个人的注意,而失败的结果就越容易转化成一种类似于“恨”的爱。
当你狠一个亲人时,那多半因为你曾经或仍然太爱他。
所以才久久不能原谅。
相对凡俗的父子对抗之爱,《父子迷情》似乎是父子爱的乌托邦,你可以看见父子间的敌视和拌嘴,也可以看见儿子对父亲的不屑和反抗,但是除此之外,夕阳余辉下两个像朋友、恋人般依偎的父子却是世间少有、人间难寻的。
也许,这也是这部电影饱受争议,并奇特的被列入“异色”氛围的原因吧。
影片的画面像极了一幅中世纪浓彩的油画,人物完美的体型如同移动雕塑般在咖啡色的夕阳中尽情展现。
而小电车、缓慢移动的镜头也让人仿佛置身于无人的世外小镇,悠远而忧伤。
电影在冬天结束,那个天台瞭望着一片灰色并满是雪花飘舞的海,那情景曾经出现在我的梦里。
那是一种梦境的真实展现。
但是父子之间其特而如母子般的感情,又何尝不是一种梦境呢?
以此文献给8月8父亲节。
迟到的祝福!
小时候看过《背影》,印象很深!
因为我与我的父亲之间的感情缺失导致我对讲述子女和父母的片子颇为感兴趣,看了个香港的片子《父子》感触颇多,便开始漫无目的的找以前的老片子,还真给我找到了几部非常不错的。
人到底可以多大限度地接受孤独?
还是一定要找寻一种亲密无间的感情?
是肌肤之爱更值得信赖还是血缘至亲更深刻呢?
俄罗斯文学和电影一向有关“父与子”问题的偏好。
斯拉夫民族意识浓厚的这个国度总让人感觉是个雄性社会;狩猎;伏特加;骨子里的大男子主义;彪悍;豪爽;热情似火;仗义为人……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前苏联男女人口比例的极大不平衡,但是血液中的民族特性难以泯灭。
最近看的电影《卡克杰别里》是一部影象风格冷俊的俄罗斯公路片。
一个丧妻又失业的男人带着11岁的儿子离开了莫斯科前往黑海边的小村子卡克别里,一路上风餐露宿,碰到各种各样的人,其中有善良的铁路工人,神经质地端着猎枪驱赶他们的农村老头,也有无偿给男人提供救助的女医生……随后男人和女医生发生了爱情并要结束流浪,儿子却依旧想去那个充满了神秘的卡克别里,因为在父亲的描述中,那里有机场和飞机,他想象着自己可以如信天翁一样在天空翱翔。
于是儿子独自上路,经过一段孤独之旅终于来到了梦想之地,一个人在山冈上一次次迎风放飞纸张,夜里就睡在无人的海边,早晨,当他独自坐在码头,一只海鸥啄他手中的面包时,他突然掐住海鸥的脖子,狠狠地,把所有的孤独感发泄到它身上。
飞走了的海鸥发出凄惨的叫声,继而隐没在巨大的波涛中。
不久,父亲寻他而来,与他并排坐在被海浪击打的海岸边。
他能放弃的只有自己,为了儿子。
香港人把片名翻译为《消失在地图上的名字》,因为卡克别里是鞑靼语,意思为极至深蓝之地,后来鞑靼人遭遇驱赶,这个地方也就在地图上消失了。
疆土广阔的前苏联在地图上的命运也是如此,一块版图分为了15个自有边界的国家,世界地图上于是多了一些边疆和字符,现实中多了一些政治和人物。
斗转星移,谁又料得到世事如此变迁?
大国顷刻间的崩溃,民众去何处寻求安全?
最基本的依靠,支持,甚至“根”的感觉也顷刻间灰飞湮灭了!
俄罗斯电影大师索库洛夫在2003年拍了个片子叫《父与子》。
女人在生下小孩不久就死了,父亲单独带大儿子,住在圣彼德堡的一所旧公寓里。
一个39岁的父亲和一个20岁的儿子,很少的对白,看者长得越来越象妻子的儿子,父亲与他更加难舍难分。
那个消失的名字以另一种形式复活着。
影片中缓慢的节奏,拉动的长镜头,柔和的光线,弥漫着屠格涅夫散文诗般的语汇。
获威尼斯金狮奖的俄罗斯影片《归来》讲的也是父子,离家12年的父亲突然回来,他要带兄弟俩去露营,大儿子安德列很快接纳了父亲,而小儿子伊万处处和父亲对着干。
父亲代表着权威,统治,****,力量,他教给儿子求生的实际本领,使用着粗暴的方式。
他想培养孩子坚强的性格,但是最后由于意外,他从灯塔上坠落死了。
坠落的那一刻令人震撼,12的感情确实在那一刻都被忽略和遗忘,这一刻之后将是永远的缺失!
当我们不得不面对那个消失在我们生命版图的名字时,当我们深刻地体会着内心对孤独的巨大恐惧时,除了接受我们还能做什么?
当然我们还可以幻想他正站在“未来”的门口。
我们与他对话,正如和未来对话。
敬以此文献给那些和我一样和父亲关系紧张的人们,文中的影片真的不错!
一部影片花去我三份时间。
它太梦幻,人在现实里握手,幻觉已跑到远方,与人隔离。
它太暧昧,父和子都有一双忧郁的眼睛,如猫般敏感的表情,每当他们的脸部被特写,眼神被放大,我都不得不暂停,以使它冗长的叹息不会存留在我的脑子里。
它太不知所云,难懂的俄语,即使打上中文字幕也依旧难懂,儿子无法令父亲信服的情话,只能面对水流去说,父亲无法告知儿子的体贴,只能向着皑皑白雪去展臂。
中间的一段,我几乎用了快进,只想让它尽早结束。
其实,父子的题裁很有些微妙。
一方面,他们同性,另一方面,他们不伦。
但是,面对这样相互祝愿的父子,你能做出的批判都将溺死在嘴巴里。
连儿子都说,我毕业之后,我会离开这里,你不会孤单,你会结婚。
但之后的眼泪,依旧代表着爱情。
艰涩,又决绝。
它与我意想的,有所失望。
但也只能这样。
所有的镜头,都没有超过两张脸的界限,也到达不了两颗心的统一。
如果说《春光乍泄》是灯光的极致,那么这部《父子情迷》便是阳光的极致了。
看片是个昏沉的傍晚,感觉就在这阳光中沉溺,好像是一个暖暖的午后,躺在温柔又略感粗糙的稻草堆上打盹儿。
曾经会觉得一部电影让人看得昏昏欲睡的话,算不得烂片也绝非佳作,可直到我遇上这一篇后,才发现,其实这种感觉也十分惬意。
父与子的感情,纠结到谁也无法放开,儿子深重的依赖感已经是他无法离开的障碍,就好像沉溺在水中,幸福却又想逃避,最后成为挣扎,于是男孩经常有弑父的噩梦出现,父亲便一次次把男孩从梦中救出,他呓语着:他们要把我吞噬……他说,他站在那儿,就他一个人。
这一段便是开头的情节,起先我以为是ml的场面,其实只是父亲在帮助男孩挣脱噩梦,可是导演为什么要用这么暧昧的手法来表现,尽管导演自己并不承认他有任何暗示,但看到有关这部电影的很多影评说,父子间是有性欲望的。
圣彼得堡的故事,装在依山临海的里斯本里。
导演把海搬到了俄罗斯,于是当他们坐在屋顶,看到的是苍茫的水天一色,凉凉的味道,父亲总是淡淡微笑着,又显出暖暖之意。
如此的摄影,如此的艺术美工,导演制作们奢侈地展现着他们的才华,然后阳光像恩赐一般笼罩着,昏黄又华丽,部分扭曲如镜中之片段让人感觉那只是梦境,亦或是男孩多年之后的回忆,恍若隔世般遥远,他们的争吵部分还记忆犹新,部分又似乎迷蒙晦涩,于是,演员们长时间淡表情或无表情的沉默着,故事简直成了一种意向,画面就一帧帧接下去。
我只是心头闷着,那样的情感,语言也没法表达。
结尾时,白雪铺地,父亲一早赤裸着上身站在屋顶,这应该是父亲的梦境,他说着,只有他一个人。
导演是俄罗斯的亚历山索科洛夫 (Aleksandr Sokurov) ,2003年噶纳电影节的竞赛单元,呼声不高,反应平平。
也许吧,谁会喜欢看这样的片子,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精彩的对白,没有大牌的助阵,演员总数手指头都能扳过来。
可是几年过去了,有些人终于反应过来,这样的电影就是用来感觉的,你要选择一个下午去电影院,几乎没什么观众,你卧躺在位置上,看画面如何把你带到一个非真实世界,然后你带着郁闷和想流泪的心情走出来,阳光有些刺眼,但温暖,你说不上话来,只是心中似乎也想到有个人让你深爱又想甩开……于是,我想起另一部让我大赞光影制作的片子——《春光乍泄》,它的命运好很多,曾经在法国嘎那电影节上惊艳于世界,确实,它那么美,当年我第一眼看的时候,我惊得说不出话来,那样的画面,那样的梁朝伟,那样的哥哥,他眼神的萎靡堕落掩饰不羁放纵……还有疼痛,一次次要求着从头来过,一次次伤害着自己和爱人,终究是性格让命运不堪。
一群人跑到布宜诺斯艾利斯拍片,黎耀辉说那是和香港颠倒的城市,繁华中让人显得落寞,阿根廷,伊瓜苏大瀑布,十年如一梦,多么美好的十年。
以一个梦境开始 又以一个梦境结束梦里面是父亲和儿子耳语般的对白应该说 这部片子的剧本并不好 没多少故事情节 比较枯燥和无序 但是真正当你置身于那个场景的时候 那种清冷和飘逸之感会沾满所有感官 这就是一部简单的叙事电影 没有跌宕的情节 没有鲜明的人物性格 但这似乎并不影响其最终传达出来的效果 清新 朦胧 画意 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语来概括 每一个场景都是一副画 看着让人觉得十分舒服 或者说 这样的剧本 只有俄罗斯人 在俄罗斯 才会拍出那样的感觉 同样的剧本 如果换作世界上其他地方拍摄 可能效果会大不相同 看完电影 你会明白俄罗斯这个国家的一些特质 那里的人的生活方式 性格等等 俄罗斯人刚烈但是含蓄 他们内心有非常强烈的情感 但是表现出来的却是阴郁而寡言 所以在本片中 你能感受到的和你所看到的是不成比例的 也就是说电影本身表现出来的不多 留给人遐想的空间很多 主人公把最深沉的感情留给了时间 留给了空白 或者说留给了观众 这和欧美电影的架构有很大不同 但是我们不能说俄罗斯人不懂的渲染感情 这部电影就情节确实没有出彩之处 但是画面感特别强 让人回味悠长
><终于给俺盼到了,有字幕版本的《父子迷情》!!!
> OTL具体时间忘了汗),在金属论坛随笔版发过关于父子迷情的介绍(金属论坛上有兴趣八这一卦的孩子可以把版里贴子往下翻翻,尔们会找到的,嗯嗯)。 当时的推荐顶多只能提到画面如何地美丽,气氛如何可爱。 原先没字幕的时候,我一直都以为,这个电影的暧昧是我自己YY出来的,或者说是那些为翻版碟片写介绍家伙们的YY。 结果现在看了有字幕的才知道><,这个电影的暧昧简直已经直白得不能再直白了,无字幕的时候自己YY得根本是小巫见大巫,我还CJ地猜想实际上人家就没啥,事实证明。。。 偶真是太CJ了,嗯嗯。 (好吧,我承认自己是恶趣味,偶爱父子暧昧>v<哈哈哈。 话说这电影我是大大前天/刚过去的这个周日,才买到的D版,为了“有字幕”而买的,原来那个无字幕RMVB文件还在电脑里没舍得删[——于是电脑就总是爆啊爆啊爆的。。。 OTL就因为俺太多舍不得删掉得东西呀。。。。 ])世界上兴许再没有哪一对父子在孩子青春期后能拥抱得比这一对更多。 当儿子醒来后仍在梦境中沉溺甚至臆想的时候,父亲总是搂着他安慰。 儿子直接对女朋友说:为什么我就不能同时爱你们两个? 父亲对儿子说:我的存在会对你们(指儿子跟他的GF)造成阻碍。 两个人总是近距离注视对方。 看到那种或明或暗的委婉的眼神交换,你很难说清楚到底是孩子对父亲造成的诱惑多些还是父亲对孩子同样具有着诱惑。 “父之爱,是折磨。 子之爱,是甘愿被折磨。 ”(好SM的诗。。。 擦擦汗)如果话已经说到这份上,ORZ,你还能当他们之间一点问题也没有,那么恭喜你,你荣膺“世界上CJ到将近绝种的珍稀生物”之称号。 我喜欢这电影,当然不仅因为他们父子两暧昧着,他们暧昧,偏偏一副欲言又止的样貌,大家心里啥都清楚,口头上“我爱你”好像只是普通父子情,背地里各各心事重重,叫你也很憋屈,也就不提它了。 电影昏黄的调子拍得很美,这是我最爱它的原因,它不像某些电影一样,把什么都拍得清清楚楚,它从镜头上就在暧昧,没关系,我爱它,我从来就不爱一切都交待清楚的画面,该看清的地方能看清就好。 它的场景也很特别,总是在屋顶上,总是有一块架在两边屋顶之间的独木桥般的长木板,人总是在上面险险地经过,好像说人生就是一道独木桥,下面万丈深渊。 屋顶上总是别有一番滋味,圆的平的三角的形状总是让你想起小时候看的一些童话故事,我简直要怀疑是不是俄罗斯的房子都这么多姿多彩。 暧昧,并不是一般二般。 美丽,也不是一般二般。 (PS,某欢说这电影很压抑-v-bbb,偶怎么不觉得,偶觉得难得一部俄罗斯片片没有拍得很沉郁呀。。。。。。 在父与子的感情艰难上,它拍得尚算轻松最少比《回归》那部轻松得多了自然自在)
剧情纸张,僧侣番就看个苦茶子?
6
呃
1.老罪恶了 2025年10月15日17:37:49
想看